拜登國情咨文:大時代下的平庸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3月2日,拜登發表其上任首個國情咨文,毫不意外地大肆抨擊普京進軍烏克蘭,並重新推銷其原稱為「重建更好未來」、現已胎死腹中的國內政策,指之為以「減低成本、不減薪金」應對通脹的良方,反問在坐國會兩院議員:「你們還在等什麼?」

從其國情咨文之前公布的多個民調可見,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顯:人們在等本年11月的中期選舉。屆時民主黨將很可能失掉國會的控制權。

俄國「威脅」未能團結美國

在俄烏局勢熾熱之際,拜登原以內政為主打的國情咨文也被迫重寫,首半篇幅改以外交政策為主打。雖然拜登大談普京及俄國如何因西方制裁而為進軍烏克蘭付出代價,以至他自己如何努力團結歐洲盟友,但上月底發布的民調顯示,竟然有高達47%美國人認為普京治國比拜登表現更好。即便全美近七成半人反對普京進軍烏克蘭,在特朗普依然大讚普京「天才」的黨派分裂之下,外部「敵人」的存在沒有給拜登帶來任何政治實利,只有3%的2020年特朗普支持者認為拜登比普京做得更好。

不過,從事實上看,拜登當局連月來處理普京陳兵烏克蘭邊境以至今天大舉進軍的手法,至少可算是不過不失,也甚有創新之處。

早在去年11月,已決定不會派兵支援烏克蘭的拜登政府,頗為創新地公開他們視為有一定可信度的情報內容,對普京的行動打起宣傳戰,認定普京有意進軍,甚至有計劃製造衝突藉口、扶植親俄政權等等,也提出了本年初的大概入侵時程,並以之企圖說服歐洲盟友聯手應對。在俄國嚴正否定進軍意圖之際,拜登也打出外交談判牌,希望以公關手段使普京出手愈發「難看」,從而試圖阻止普京進軍。

史上首次在國情咨文中總統背後的副總統和眾議院議長皆是女性。(AP)

某程度上,此等政策達到了一定成效。雖然拜登當局連月被批「炒作」,包括烏克蘭在內的歐洲國家對於普京進軍也是半信半疑,但此行宣傳戰卻將全球目光長期聚焦俄烏,也加速了歐洲聯結應對局勢變化。而最終,除了美國情報大概實現之外,普京對烏克蘭政府已被打壓俄族的「新納粹」騎劫的宣傳也因其「劇透」而在全球層面難以服眾,其進軍只剩下素來有之的地緣考量,使俄國的行動失去了何以要在此時此刻進軍的及時理據。

同時,由於要照顧以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為代表的歐洲自主聲音,拜登當局也逐步將與俄交手的國際政治舞台交到歐洲人手中,減低美國的曝光度,安撫了歐洲人的自尊,也使歐美更容易統一戰線。

當然,最終普京還是決定進軍,拜登的行動未能迫得普京退讓。但從整件事情重新增加西方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國政府的信心,以至歐美聯動制裁的嚴厲和團結來看,白宮的行動大概可算是滿足了一個正常合格美國政府的要求。

可是,在嘩眾取寵的政治文化之中,不過不失的務實表現本身就是一種難以爭得民心的失敗。這也就在民調上得到了反映。

政策與民望無關?

根據美聯社在2月27日公布的民調,高達七成美國人認為美國正走向錯誤的方向。同一民調顯示拜登的整體民意支持度只得44%;在通脹高企之際,其處理經濟的表現只得38%人表示滿意。另一個同期公布、由《華盛頓郵報》進行的民調更顯示,美國人對拜登施政的滿意度跌至37%的新低。根據綜合民調網站FiveThirtyEight的分析,按總統任內同期比較,拜登此刻的民調已是二戰以來歷屆總統之中的第二低,僅次於其前任特朗普——而若拜登民望再稍微下跌一些,他更將趕超特朗普成為二戰以來最低民望總統。

從其國內政策來看,拜登其實也算是一個不過不失的總統。在其上任之初,拜登通過了1.9萬億美元的救市法案,其中更開創了美國近數十年罕見的直接派錢先河,以擴大子女免稅額的方式每月派發每名子女約300美元資助,據統計使美國兒童貧窮率減少四分之一。雖然該救市方案如今被指是通脹的罪魁禍首,但福利政策有得有失,對於受助家庭而言,這無疑該是一項民望加分項。

拜登述及支持烏克蘭、保持學校開放和向警隊投放資源的必要時皆獲得跨黨派的起立鼓掌。(AP)

在抗擊新冠疫情的層面,隨着Delta及Omicron變種的出現,拜登當局原只依靠疫苗接種的政策被證失敗。國內的疫苗接種政治化不解、政府抗疫措施和宣導進退失據,以至遲來的擴大檢測計劃,都構成了拜登的失分項。但隨着疫情已不再是美國的主要政治議題,而且歐美主要國家兩年來的不同抗疫政策最終也沒有帶來反差極大的高低之比,拜登的表現也可算是僅僅合格——在上述的美聯社民調中,就有五成人滿意拜登抗疫政策,比不滿者高1個百分點。

拜登自己在國情咨文中就大談抗疫已進入新時代、疫情不再主宰人們的生活,大有小心告別疫情的意味。

而要談實際政績,則不得不提拜登當局主導兩黨議員合作的1.2萬億跨黨基建法案的通過,該法案可算是美國史上最大的基建投資,而且在後特朗普的分裂時代,依然能在兩黨支持下獲得通過,也算是難能可貴。正如奧巴馬的國內政治成就幾乎只有其醫保法案一般,拜登的基建法案本身已可作為拜登四年任期的政策遺產,但在疫情、經濟、阿富汗撤軍以至今天俄烏局勢的大事之中,此等平平無奇的施政成就在民眾眼中卻顯得不值一晒。

在國情咨文當中,拜登繼續力推其從控制藥價、醫療保險、稅制改革、新能源等種種層面無所不包的法案。雖然他不斷提到當中各個細節的好處,但已沒有再用上「重建美好未來」一詞,可見拜登自己也知道這些政策至少在本年以內也難望通過。而唯一有望在兩黨共識下通過、用以支援美國科技行業與華競爭的「創新法案」在沒有太多兩黨爭議之下,只獲拜登簡單提及——他也知道沒有爭議的政策不會吸引到民眾注意,因此對其民望難有助益。

問題是,在美國的國會體制之中,有爭議的政策卻幾乎沒有獲得通過的可能。除了上述的「重建更好未來」計劃之外,拜登一連串的投票權改革、警隊改革、移民政策改革幾乎是未經爭論已證失敗,因此拜登對這些競選期間的重大議題也不敢多提。

總括而言,拜登的這個國情咨文可算是平平無奇、乏善足陳,但如果我們放開對政治偉人的期許,平凡的拜登領導着平凡的華府,既便在不平凡的大時代中,這樣的表現其實也是在情理之中。

在國會政治的客觀限制之下,目前民望低迷的拜登實在算不上只一個失敗的總統。然而,美國政治在經歷過特朗普時代的躁動之後,似乎已失去包容一個沉悶、平凡白宮主人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