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降級與立陶宛外交關係 歐盟表態所透露出來的訊息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立陶宛不顧中方嚴正抗議和反覆交涉,允許以「台灣」名義設「代表處」後,11月21日遭中方調整兩國外交關係為代辦級,中立關係跌入谷底。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記者會上不點名表示,在立陶宛此舉背後,主要是美國從中策動。評論也普遍認為,中立外交危機的本質是中美衝突,美國才是在事件背後攪動變局的黑手。

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掛牌後,立陶宛經濟部長阿莫奈特(Ausrine Armonaite)立刻表示,立陶宛即將同美國進出口銀行簽署一項6億美元的出口信貸協議,就暴露了這背後的隱秘交易。

在這場外交危機中,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角色是歐盟。

歐盟是國際政治經濟的重要一極,是中美外交爭奪的重點,同時立陶宛又是歐盟成員國,所以,相對於美國明確站隊支持台灣與立陶宛的態度,歐盟的立場才最有看頭,也最為關鍵。

11月21日,中國降級與立陶宛外交關係到代辦級後,歐盟委員會發言人當天即在回應媒體時表明了歐盟對這件事的態度。

這位發言人說,歐盟並不認為設立台灣「代表處」違反歐盟的一個中國原則。他稱,自今年夏季(立陶宛方面決定允許台當局設立「代表處」)以來,「面對來自中國持續的威脅性措施」,歐盟委員會「一直站在立陶宛一邊」。

聽起來歐盟是不是站在了立陶宛一面?好像是。

但是這位發言人旋又表示,「我們在與中國交涉時以及發布的公開聲明中已表明,這主要是中國和立陶宛之間的雙邊關係。」這才是歐盟的真實心態。

將前後兩段論述聯繫起來,歐盟在這一問題上的搖擺態度立刻清晰起來。

一方面,立陶宛是歐盟成員國,在歐盟內部有一股相當強大的反中勢力,歐盟各國與美台又共享相同的政治制度與意識形態,和中國大陸在政治意識形態上存在根本差異,所以歐盟必須對內有所交待,公開聲明站在立陶宛一邊。

另一方面,從政治現實與經濟利益層面,歐盟也認識到,中國已成為國際政治正和美國一決高低的重要一極,歐洲又通過中歐經濟貿易從中國享受到不少經濟紅利,而且歐盟也深知台灣問題對中國及中歐關係的敏感性,因此,歐盟並不願意被立陶宛這個惹事的小弟政治綁架,就將中立關係從更廣泛、更重要的中歐關係中巧妙切割了出去。

立陶宛肯定不願聽到後半段表述,因為它還指望能獲得美歐的同時背書從美歐拿好處,但是對這個彈丸之國來說,除了接受美歐的命運安排,又能怎麼辦呢?

對中國來說,歐盟的前半部分表述雖然很不友好,歐盟特別是歐洲議會在台灣問題上的動作也越來越多,但是這最關鍵的後半段表述,對如何進一步處理這件事,卻是個很好的提示。

只要中國能區別對待歐盟,將懲罰措施的施力點精準放到立陶宛與美台身上,注意把握好回擊邊界,不將與立陶宛和美台的衝突泛化為與歐盟的衝突,這件事在歐洲產生的反彈就在可控範圍之內。

當然,如何進一步制裁立陶宛,對中國確實是個難題。立陶宛和中國沒有多少交集,經濟上也沒有多大聯繫,安全上又高度仰賴美歐,美國就是看中這一點,才把立陶宛作為一個切入台灣問題的地緣支點,立陶宛自己也是因此而有恃無恐。所以,在外交降級後,中國如何進一步對立陶宛施加壓力,不讓立陶宛之舉在歐洲形成「破窗效應」,還需要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