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駐華大使|拜登提名伯恩斯的三個視角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拜登8月20日宣佈提名職業外交官和外交政策專家伯恩斯(Nicholas Burns)擔任駐華大使。鑒於現時美國國會正處於夏季休會,預計參議院會在9月中旬左右舉行聽證會審核提名。

這一提名並不令人意外,畢竟白宮三個月前就已對外透露名單,讓國內外輿論進行一番審視,若有反對聲音,拜登方面就會考慮撤換。而包含伯恩斯名字的潛在候選人名單所面臨的批評聲音並不多。而且,時年65歲的伯恩斯,曾效力過共和黨和民主黨兩黨總統,他的人脈、資質和能力都有一定的優勢,預計會很輕鬆獲得參議院批准。

白宮在此時宣佈提名、選擇伯恩斯出使北京,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

第一,注重對雙邊關係管控和處理危機。

拜登上台半年,還未在對華關係方面邁出積極的一步,右翼執政時期遺留的政策也得以延續。尤其在全面對抗與激烈競爭的背景下,中美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誤判,導致緊張局勢升級。和拜登一樣,伯恩斯也主張聯合盟友應對北京挑戰。與此同時,拜登也注重對雙邊關係進行管控。從中美關係穩定的角度考慮,新任駐華大使應該在穩定雙邊關係、甚至危及管控方面,扮演積極的角色。

伯恩斯在國務院任職長達27年,擔任過美國駐希臘大使、駐北約代表、國務院負責政治事務的國務次卿,並在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蘇聯和俄羅斯事務,對地區及國際事務有深刻的認識。他對中美關係的複雜性和中國敏感議題有一定的了解。這都有助於他在中美關係緊張或發生摩擦時,能夠及時直通華府,協調處理危機。

2008年1月18日,伯恩斯宣佈離開國務院,回到研究機構和遊說組織。(AP)

第二,在該合作的領域還是要開展合作。

在雙邊關係全面對抗與競爭的背景下,兩國能夠開展合作的領域主要侷限於氣候變化、朝鮮核和伊朗核問題、疫情防控以及最近的阿富汗問題。白宮在宣佈伯恩斯駐華大使題名時,也特意提到了伯恩斯過去曾和中國政府的合作。

比如,白宮提到,擔任國務次卿時,伯恩斯曾在阿富汗、聯合國對伊朗制裁、朝鮮制裁、美國的印太政策等領域和中國政府一起工作過。在阿斯彭戰略集團 (the Aspen Strategy Group)工作期間,伯恩斯曾與中國政府的中央黨校的組織過一次政策對話。伯恩斯的授課、撰文和演講都曾聚焦中美關係。

所以,伯恩斯擔任駐華大使,也是在告訴北京,美國將在這些地區及全球議題上繼續和中方開展合作。這也有助於穩定雙邊關係。

第三,探尋新的接觸模式。

中美現在處於另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無論是奧巴馬(Barack Obama)時期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模式,還是特朗普(Donald Trump)時期的四個對話機制,拜登都不方便延續,畢竟在國內鷹派看來,這種對話都是在浪費時間,或者效用有限。

過去十年間,美國駐華大使人選各有特色:

新的對話機制尚未形成,雙方就需要摸索新的溝通模式。從近來拜登亞洲團隊的表態來看,尤其印太事務顧問坎貝爾(Kurt Campbell)的評估來看,拜登政府對於中國政府外交團隊還是有一些誤解,或者認識上的盲區。這就需要新任駐華大使幫助拜登政府積極認識中方外交隊伍,探尋兩國新的溝通模式。尤其在中共二十大之際,美方在北京的這種一線認知就顯得更為重要。

當然,近幾任駐華大使在中美雙邊關係中的作用還是非常有限。比如,在新疆和西藏議題上,伯恩斯也會像前任們一樣,通過親身到訪宣示美國的利益關切。雖然新的大使能夠釋放一些積極的信號,在華府和北京之間傳達一些訊息,但終歸還是要順應兩國全面對抗博弈的大勢。

總之,和前兩任總統挑選駐華大使不同,此次拜登選人並沒有注重一些表象化的標籤或特質,譬如「是否通中文」或「是不是華裔」。此次白宮沒有通過候選人特有的中國元素來取悦中國民眾,畢竟駐華大使始終代表的是美國的利益。

中國方面預計也已看淡此類人事安排。尤其看到美國新一輪對中國的遏制以及美國國內的選舉亂象和國會山暴動後,中國對白宮派誰擔任駐華大使已經不再像以往那樣抱有好奇心和過高的期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