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天津會談︱為什麼中國對美國如此不滿?

撰文:湯愷
出版:更新:

2021年7月26日下午,在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舍曼(Wendy Sherman)與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的會談結束後,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會見了舍曼。與謝鋒的觀點一致,王毅強調美國的拜登(Joe Biden)政府延續了前任政府的極端和錯誤的對華政策,不斷挑戰中國底線、對華遏制打壓。事實上,拜登上任以來,中美雙方的幾次公開接觸,中方似乎都在控訴美國的對華態度與政策,表示出對美的強烈不滿,那麼,這種不滿因何而來?為什麼中國對美國如此不滿?

一、美方帶有敵意的對華政策

拜登上任以來,意圖重返國際舞台,帶領盟友共同遏制中國,而美國自身的相對實力有所衰落,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長。正如謝鋒所言,美國將中國視為「假想敵」,因而處處為難。

在經濟上,美國將中國定義為最大的「戰略競爭者」,對中國實施單邊制裁、高額關稅、長臂管轄以及科技封鎖;在外交上,美國以「中國威脅論」團結盟國,並通過實施印太戰略對中國實施地緣威脅;在人權與價值觀方面,意圖以人權為由干涉中國主權,在中國最為關切的香港問題以及邊疆問題上指責中國,同時插手台灣問題與南海主權問題。此外,美國一再強調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溯源與網絡安全問題,在全方面多領域展現出對華的敵視態度。拜登此番政策雖然受制於美國國內的反共輿論氛圍和意識形態偏見,但顯然損害了中國利益。

二、中國對拜登政府的期待落空

自中美阿拉斯加會晤就可以看出,中國近期的外交風格比以往較為強硬,多次在公開場合批評美國的對華政策,單刀直入,在中美雙方都在的情況下直接指責美國的對華主張,這或是與中國對美國的失望有關。

在拜登上任初期,中方曾多次在堅持底線原則的同時,表示對中美雙方會談的期待與準備,並希望美國能改變前任政府的對華政策,讓中美關係重歸和平穩定,但均遭到美方的漠視,中美在阿拉斯加的首次高級別會晤亦未能緩解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遺留下的中美之間的緊張局勢。會晤結束後,美方更是繼續將中國定義為「戰略競爭者」,同時國會起草針對中國的法案,中美關係並未緩和,反而使矛盾進一步加劇,中方對美期待落空,對美國愈加不滿。

2021年7月26日,王毅會見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舍曼。(新華社)

三、美國「居高臨下」的外交風格

在會談開始前,美方便揚言要「從實力地位出發」與中國對話,謝鋒表示這實質上就是「居高臨下、仗勢壓人」。實際上,美國始終未能以平等與相互尊重的態度對待會談,不論是在安克雷奇還是在其它場合,美方表現出的不平等的外交態度使中方十分不滿。

平等而相互尊重的態度是會談取得成功的前提,中美雙方均需要正視且平視對方才可以就雙方彼此關切的議題溝通與對話,互相尊重對方的核心利益與關切有助於雙方設立「護欄」,避免中美之間競爭升級為衝突。謝鋒表示,「行為規範必須由雙方商定,必須遵循平等互利原則,必須以維護雙方利益為導向,必須對雙方都有約束力,而不能是美國單方面給中國設定行為邊界。」

總結來說,美方帶有敵意的對華政策、中國對美國拜登政府的期待落空以及美國「居高臨下」的外交風格共同促成了中方對美國的不滿情緒,因此美國應該調整對華態度與立場,以減少中方的不滿情緒,雙方通過對話來達成共識。王毅表示,「雙方應通過不間斷對話增進了解,消除誤解,防止誤判,更好管控分歧」,美國應「樹立客觀正確的對華認知,放棄傲慢偏見,停止充當教師爺,回到理性務實的對華政策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