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洪災再敲響氣候警號 為綠黨先行助選?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西歐地區受到水災侵襲,雖然洪水開始退卻,惟釀成近200人死亡,數百人仍然失蹤。德國災情尤其嚴重,洪災毁滅程度大大衝擊了德國民眾,也令一眾氣候學家震驚,像西歐這些發達國家面對巨大天氣災害時,也顯得軟弱乏力。
適逢德國將於兩個月後便舉行大選,這場疑與氣候變化有漠大關係的世紀洪災,可會變相為提倡環境的緣黨(The Greens)催票。

低氣壓自7月11日起籠罩德國、比利時、盧森堡及荷蘭,早前歐洲大陸出現極端炎熱天氣,導致湖水、泥土中的水份都被蒸發吸乾,然後帶來連場暴雨,導致多條河流泛濫決堤,渠道水位暴漲,洪水迅速淹沒多個城鎮。

德國阿爾特納爾河道上一條橋樑崩塌,河中大量雜物堵塞。(AP)

德國西北部的北萊茵-西法倫州(North Rhine-Westphalia)與萊茵蘭-伐爾茲州(Rhineland-Palatinate)的道路、橋樑、房屋甚至被洪水沖走。德國報章都以「Jahrhundertflut」(百年一遇洪災)來形容事件,也相信是自戰後以來最嚴重的水災。

以歐洲氣候而言,冬季大量降雨通常是由較大型的天氣系統形成,但夏季降雨通常屬於局部地區性質,洪水成因也較為複雜。雖然這次世紀大洪災跟氣候變化關係有多大,目前尚是未明,但較溫暖的氣候必然會令暴雨情況加劇。由於暖空氣能儲存多7%的水份,當大氣之中更多水氣,因此降雨亦會因而增多,在歐洲上空形成低氣壓系統或大西洋形成颶風的情況將更加頻繁。

基民盟氣候承諾保守

是此洪災的慘烈程度,讓不少人質疑國家災害預警系統的有效性,更甚的就是關注到國家長遠的氣候及能源政策。這次洪災對於兩個月後舉行大選的德國,似乎已起了影響。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接班人、執政基民盟(CDU)黨魁拉舍特(Armin Laschet)本身為重災區北萊茵-西法倫州州長,日前因在災區大笑被轟,過往亦因拒絕在氣候問題上作出重大承諾,跟綠黨進取的作風比下去。儘管該州災情嚴重,作為眾多德國大企業的基地,州長拉舍特亦堅決反對綠黨部分環保政策,認為政策會損害國家高端製造業的地位。

基民盟(CDU)黨魁拉舍特到訪災區時被拍下大笑一幕,事後道歡。(AP)

德國近年所受的風災、熱浪及夏季乾旱更為嚴重,加上森林面積減少、湖泊乾涸等問題,導致德國人對氣候政策關注加深。默克爾政府發言人Martina Fietz表示,當局考慮把氣候轉變視為今次水災的主因,而德國氣溫自有記錄以來已上升兩個攝氏度:「原則上, 全球暖化使極端天氣情況增加,包括熱浪、暴雨、風暴。」

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政治科學系教授Karl-Rudolf Korte,在氣候變化的大環境之下發生這次洪災,對於綠黨而言是有利的,因民調顯示該黨在環境議題上的可信高於其他政黨。目前在民調排名僅次基民盟的綠黨,或者在9月大選中受惠於這場洪災,為綠黨的總理候選人貝爾伯克(Annalena Barebock)助攻。

水災為部分地區帶來毁滅性破壞,可會影響德國人9月大選的投票意向?。(AP)

雖然現年40歲的貝爾伯克近日深受醜聞困擾,包括被質疑履歷造假、其上月出版的著作涉嫌抄襲,以及逾期向國會申報收入黨收入。不過,基於綠黨在環保及對抗氣候變化的鮮明立場,這次洪災也是變相為貝爾伯克催票。

這次德國選舉格外備受歐洲社會關注,歐洲近代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之一默克爾在位16年後將卸任總理,並選出新接任人。而且為自二戰以後選情最緊湊的一場選戰,默克爾所屬的基民盟在7月中的民調中,以29%支持率領先;綠黨以19%排第二,社會民主黨支持率則為16%。

災情「助選」有先例

水災對左右德國選情並非未曾發生,2002年8月易北河(River Elbe)因暴雨泛濫。爭取連任的總理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當時穿着雨靴、穿越滿街泥濘深入災區,並承諾大量撥款振災最終為會社會民主黨贏得大選。

默克爾到訪災區視察,但形容氣候災難並非「新課堂」,應投資應對未來威脅 。(AP)

2018年夏季,德國經歷嚴重乾旱,大量農作物及林木枯萎,造就綠黨崛起:由2017年聯邦議院選舉的8.9%民調支持率,躍升至2018年11月22% 。到2019年5月,綠黨歐洲議會選舉更拿下20.5%選票。綠黨在短短五年間晉身為主流大黨,甚至有力問鼎總理職位,某程度上亦反映了德國對於環境的關切有增無減。

現時,多數民調機構預測下屆聯合政府將由保守派與綠黨組成,但由於幾個黨支持率咬緊,亦有可能出現其他組合變數,水災或許令選情估計變得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