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疫情|「群體免疫」其修遠兮
一方面,打贏疫情並在全世界恢復正常社會和經濟活動的最佳途徑似乎是實現「群體免疫」,即使病毒不再有足夠的宿主繼續傳播和感染自然下降到零的人口免疫力。然而,另一方面,專家們越來越同意大多數社會在短時間內將無法實現這一目標。那麼,疫情在未來一兩年將如何演變?我們應該期待什麼樣的「恢復正常」?
上周五至周日(6月11至13日)在英國康沃爾郡(Cornwall)舉行的領袖峰會上,七國集團(G7)領導人承諾在未來一年內向其他國家提供10億劑新冠疫苗,然而世界各地的聲音批評說,該計劃在劑量和分配支持方面都嚴重不足。
G7疫苗計劃:「災難性的失敗」?
即將離任的聯合國負責人道事務的副秘書長兼緊急救濟協調員洛科克(Mark Lowcock)特別批評說:「富國對窮國的這些零星的、小規模的施捨不是一個嚴肅的計劃,它不會使這一疫情得到結束。(...)七國集團,基本上,完全沒有表現出必要的緊迫性。」
就在G7會議結束後的一天,洛科克說,這個富國集團未能拿出一個有效的計劃來應對疫情:「世界需要的是一個為世界接種疫苗的計劃。 而我們得到的是一個也許從現在起一年內或明年下半年為中低收入國家約10%的人口接種疫苗的計劃。」 根據杜克大學的數據,中低收入國家需要再接受60億劑疫苗才能為其70%的人口接種,同時還需要大量的後勤支持。
當G7準備在上周五開會時,包括英國前首相白高敦(Gordon Brown)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在內的重要人物已經警告說,10億劑疫苗不足以讓世界擺脫新冠肺炎疫情。白高敦警告說,將疫苗支持計劃限制在這一數額將是「災難性的失敗」。
G7關於疫苗的聲明更加令人失望,因為國際組織已經起草了可靠的計劃來迅速改善全球疫苗接種,卻似為G7各國忽視。上個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分享了一項500億美元的提案,旨在通過在今年年底前為每個國家至少40%的人口接種疫苗,以及在2022年上半年前為至少60%的人口接種疫苗來打贏新冠疫情。
該計劃不僅限於提供疫苗,還包括增加前期融資、測試能力、疫苗生產以及治療藥物、原材料和疫苗出口的詳細建議。而且,IMF警告說,如果不迅速採取行動,許多發達中國家將在2023年之前無法實現高疫苗接種率。洛科克將IMF的提議描述為「世紀大交易」(the deal of the century),凸顯出來G7在這一方面有多麼嚴重的不足。
這些批評加深了之前已存在的擔憂,即全球疫苗活動的推廣工作進展太慢,短期內仍無法實現群體免疫。
截至1月中旬,儘管英國和美國這些發達國家已接近50%人口的完成整個疫苗接種,但只有11%的巴西人和3.5%的印度人接種了兩劑疫苗。而且,即使在發達國家,專家們也擔心疫苗接種率會低於群體免疫水平,因為病毒變異和人們對接種疫苗的猶豫(vaccine hesitancy)會對疫苗接種工作構成上限。
為什麼群體免疫目前看來可能遙不可及?
提供群體保護所需的免疫力水平取決於一系列複雜因素,沒有一個神奇的數字可以保證實現群體免疫。
最初,流行病學家計算出新冠病毒的群體免疫門檻約為特定人群的60%或70%。然而,首先在英國和印度發現的更具傳播性的變種病毒現在已經成為不少數國家的主要變體,因此專家們需要重新計算群體免疫門檻,更新為80-90%之間。如果發現更多更具傳播性的變種病毒,該門檻可能會更高。
應對更具傳播性的變種病毒,將需要高效的疫苗來實現群體免疫。疫苗的效力通常是根據它們對嚴重症狀的保護程度來衡量的,然而,對於實現群體免疫來說,關鍵的是疫苗對傳播和感染的保護程度。不幸的是,由於這不僅需要減少症狀,而且需要減少病毒本身在人體的存在,因此這種保護的有效率通常低於疫苗製造商所宣布的90%以上的有效率。
雖然最近在這個方面的研究令人鼓舞,但我們仍然不能確定現有疫苗在防止傳播方面到底有多大效力,而確切的數字是至關重要的。正如莎拉·張(Sarah Zhang)在2月發表在《大西洋》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中所指出的,「如果疫苗對傳播的效力低於群體免疫的門檻,那麼我們就需要為超過100%的人口接種疫苗,以實現群體免疫。換句話說,這完全是不可能的。」
即使我們的疫苗被證明對新的變種病毒的傳播有效,免疫力也有隨時間消退的趨勢,而且科學家們仍然不確定免疫保護能持續多久。這意味着達成群體免疫不是一次性的努力;任何疫苗接種都必須通過持續的疫苗接種活動和加強劑(booster shots)來不斷保持人口當中有一定水平的免疫力,才能長期有效。
在疫苗接種率高的國家,剩下的未接種疫苗人口越來越難被接種活動所接觸,而且他們也越來越有可能拒絕接種。
然而,在疫苗接種率高的國家,每天的疫苗接種量已經在下滑;剩下的未接種疫苗人口越來越難被接種活動所接觸,而且他們也越來越有可能拒絕接種。
根據Our World In Data整理的數據,在接受調查的14個西方國家中,只有英國的疫苗接受率超過80%(80%以上的人口已經接種或願意接種疫苗)。在其他國家,很大一部分人不願意或不確定會否接種疫苗。在美國、澳洲和法國,近三分之一人宣稱不願意接種疫苗。對於像哈佛大學流行病學教授利普西奇(Marc Lipsitch)這樣的專家來說,雖然像美國這樣的國家「理論上有可能」達到90%的疫苗接種率,但「可能性不大」。
除了這些擔憂之外,還有更多的因素使群體免疫已成為不太可能的目標。
以疫苗接種率的地理分布為例:為了提供人口層面的免疫,疫苗接種活動必須覆蓋一個國家的每個角落,而不僅僅是主要城市或交通便利的省份。利普西奇指出,「疾病的傳播是地方性的(...)如果(某個國家)整體的覆蓋率為95%,但在某個小鎮上的覆蓋率為70%,病毒就不會在意。它將在小城鎮周圍進行傳播。」
人口擁擠、社會習慣和環境衛生也是影響群體免疫的其他因素。
如果它們異常密集或與其他社區接觸,即使是疫苗接種水平非常高的社區也不安全。只要區域之間有足夠的流動,在一個疫苗接種水平較低的地區出現的小規模病毒潮就很容易蔓延到一個大多數人口都接種了疫苗的地區。只要一個國家內存在小範圍的傳播,群體免疫力就仍然難以實現。
由於上述原因,群體免疫將比許多人想像的更難達到:舉個例子,如果90%的人口有資格接種疫苗(或許只不包括兒童和免疫缺陷者),而疫苗對傳播的效力為85%,即使90%的有資人口接種疫苗或自然感染,這仍然只能使67%左右的人口得到保護,遠遠達不到80%或90%的群體免疫門檻。
沒有群體免疫,社會能恢復正常嗎?
廣泛流傳的新冠病毒變種和人們對疫苗接種持續的猶豫心感可能使群體免疫的目標無法實現,但一些專家認為為最脆弱的人群接種疫苗可能足以讓社會恢復正常運作。
據利普西奇稱,「如果我們能夠保護這些人免受嚴重疾病和死亡的影響,那麼我們將把新冠肺炎從一個社會破壞者變成一個普通的傳染病」。
利普西奇指的是公共衛生界越來越流行的對疫情未來的看法:在這種情況下,病毒將成為一種可控的威脅,在未來幾年內繼續循環,仍然會造成住院和死亡人數,但數量要少得多。
如果疫苗接種水平繼續上升,特別是在弱勢群體中,隨着時間的推移,新冠病毒可能會成為季節性的,像流感一樣,主要影響年輕人和健康人。長遠來看,新型冠狀病毒可能變得更像它的「表親」,即導致普通感冒的另外四種冠狀病毒。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將在兒童早期接受第一次感染,而因為有部分免疫,隨後的感染將比較溫和。嚴重和有長期症狀的案例將繼續出現在部份受感染病人身上,但它們不會使醫療系統不堪重負。
根據這一設想,新冠疫苗接種活動的作用將不再是實現群體免疫,而可能更接近於流感疫苗的作用:通過減輕疾病的嚴重程度,減少住院和死亡人數。
這就是一些專家所說的「實際的群體免疫」(practical herd immunity):儘管我們可能無法完全消滅病毒,但這種免疫力將使我們恢復接近正常的社會和經濟活動。然而,這意味着額外的保護措施,如特定的社交距離和佩戴口罩措施,甚至可能是準時的「封城」決策,可能仍然是疫情後生活的一個長期特徵。
對於擁有強大醫療系統、豐富疫苗供應以及定期測試和跟蹤的能力的國家來說,將病毒限制在零星爆發可能確實是一個更現實的目標。然而,對於缺乏足夠的疫苗來覆蓋其最脆弱的人群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即使是這個目標也是遙不可及的。
因此,像G7這樣的發達國家仍然必須做出更多的努力來抗擊這一疫情,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的疫苗,並向那些不得不等待疫苗的國家提供重要的物資,如氧氣呼吸器、測試工具和保護裝備。
正如IMF首席經濟學家戈皮納特(Gita Gopinath)在分享其全球疫苗活動計劃時指出,「我們知道,公共衛生官員已經多次告訴我們,疫情在任何地方都不會結束,直到它在所有地方都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