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在「碳中和」合作中尋求公平嗎?
4月22日至4月23日舉辦的領導人氣候峯會上,中美兩國領導人「隔空同框」探討氣候問題的合作。在氣候問題上的合作,被認為是中美關係緊張之際,難得的喘息機會。拜登(Joe Biden)上台之後一再聲明美國將重返由特朗普(Donald Trump)退出的《巴黎協定》,並增加了有關氣候變化的國際事務參與度,同時表示願意與中國就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進行合作。
4月14日至4月17日,首個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的拜登政府高官,便是氣候問題特使約翰·克里(John Kerry),克里此行也被認為是為後續的領導人氣候峯會探路。克里也曾多次表示,氣候危機必須要美中兩國共同努力,希望能夠同中國加強合作。
在領導人氣候峯會上,包括中國、美國、加拿大、日本等40個國家在內的領導人,紛紛在致辭中重申或更新了各國的減排目標,以期在本世紀中葉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可持續發展、碳中和等概念也逐漸成為輿論熱議的重要議題。
作為對地球日舉辦的氣候峯會的回應,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4月23日在北京舉辦以「氣候變化—人類共同挑戰」為題的主題研討會,邀請在能源、氣候、綠色環保等領域上有諸多實踐的企業、智庫參與研討。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主任柴麒敏在發言中指出,氣候變化問題,正值中國醖釀下一個五年規劃的重要時間節點,中國提出了很多中長期目標的展望,其中最主要的是到本世紀中葉,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的願景。
中美歐、日本、韓國、南非等等國家提出碳中和之後,碳中和越來越成為全球能源市場、產業投資,國際貿易一個新的標準,甚至可能會進入壁壘。碳中和俱樂部的成員也越來越多,其中有非常多合作的機會。
柴麒敏認為,通過大的變化,如綠色轉型效益分享的方式,也能為後續國際關係的變化帶來很多正能量。
空中巴士(Airbus)環境事務負責人崔琳也參與了本次研討,她分享了作為大型製造企業的Airbus,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碳中和領域的經驗和實踐。崔琳提到,Airbus的生產製造過程,對所有工廠行為以及製造工藝流程,制定了比較嚴苛的二氧化碳減排要求。
崔琳特意提到,去年下半年,Airbus規劃了新的發展戰略,預計在2035年推出全新一代的氫能源飛機。
來自世界資源研究所的中國首席代表方莉指出,考慮到系統變革,未來國際合作,特別是中美、中歐這些大的排放國家和重要的經濟體之間的合作,重點領域應該放在制度上,制度的合作能夠創造一個更和諧的未來社會。
方莉認為,碳中和議題給中國和全球提供了另外一個場景,全球在此議題上共同處於探索階段。中國有機會在其中,利用創新為全球提供製度的公共產品,為解決世界的實際問題提供中國方案,這是一個重要的機遇。
能源基金會低碳轉型項目主任傅莎提出了相似的觀點,她指出,對待全球公共物品產生的問題時,一般的解決出路就是共同應對,合作是關鍵。從另一個視角來看,這也是機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大量產業機會將會應運而生。其中主要包括新的就業機會、投資機會和新的技術發展方向。
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全從能源電力者的角度出發,分析指出,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在於,控制碳排放,目前碳排放是中國主要能源活動,電力系統碳排放佔到40%以上的水平。要推動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需要包括工業、建築、交通、電力能源等在內的各個領域,共同承擔責任。
他同時指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題的新星能源系統,是未來電力系統發展的主要方向。
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能源首席研究員左前明則在發言中強調碳中和過程中的公平問題。他指出,西方發達國家在70年代已經實現碳達峯,中國的城鎮化、工業化還沒有完成,所以,中國在能源活動上,還有較大空間,對於中國而言,還需要處理發展和控碳的關係。
從產業結構來看,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無法像西方國家一樣,通過把重化工業轉移出去來達到碳排放的目標。再加上中國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體系的目標,因此,中國要平衡好產業完整性與碳中和目標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