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峰會|美歐加碼減排新目標 中國真的是在拖後腿嗎?
美國主導的氣候峰會4月22日舉行,不少國家領導人在演講中設立了各自的碳排放目標和計畫,尤其是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等都做出了超出以往的承諾。
拔高目標的西方與目標不變的中國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峰會的致辭中宣布,美國承諾,到2030年,使得美國的溫室氣體排放水準比2005年減少50%至52%。2015年奧巴馬(Barack Obama)政府時期,承諾到2025年,美國要在2005年溫室氣體排放基礎上排放下降26%至28%。拜登的新減排目標較歐巴馬政府提出的目標提高了近一倍。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稱,將致力於到2030年,使碳排放水準比2005年減少40%至45%,這比此前宣佈的30%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日本首相菅義偉宣布,日本將力爭在2030年之前把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13年的水準降低46%,並朝著50%的非官方目標努力。日本此前定下的目標為26%。
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則表示,英國計畫到2035年,使得碳排放水準比1990年減少78%,這比此前碳排放量在2030年減少68%的目標有所提高,也是迄今為止全球經濟體中最大幅度的減排承諾。
拜登召集40國領導人視訊峰會,期間因為「技術原因」出現了一個小插曲,點選大圖瀏覽:
連此前在亞馬孫雨林保護等環境問題上持強硬立場的巴西總統波爾索納羅(Jair Messias Bolsonaro)也在會上承諾,巴西將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
外界注意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此次峰會上只是重複了此前「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並未像其他國家領導人這般作出更大的承諾。
在各國爭相宣布更大減排目標時,中國並不為所動。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中國會扯全球減排的後腿嗎?
關鍵在落實
做出承諾重要,兌現承諾更為重要。2010年,中國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前做出自主減排承諾,到2020年,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到2019年底,中國碳強度較2005年降低約48.1%,基本上完成了當年的承諾。
相較之下,西方國家都曾提出雄心勃勃的減排計畫,但幾乎都落入不能如期完成目標的境地。
比如美國。 2010年,美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通報,承諾到2020年,在2005年溫室氣體排放基礎上減排17%,到2018年年底,美溫室氣體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10.2%,僅完成其減排目標的60%(這當然也與特朗普當政不理減排有關)。2015年,奧巴馬政府提出新的氣候行動目標,承諾到2025年要在2005年溫室氣體排放基礎上排放下降26%至28%。結果,特朗普上台後,2017年6月直接宣布不履行這一目標。
(值得留意的是,中國減排數字與經濟產值按比例遞減,而已開發國家常用絕對排放值作減排目標。)
同樣,德國也是如此。德國曾設下2020年碳排放比1990年減少40%的目標,到了2018年,德國宣布放棄之前設定的2020年減排目標,轉而尋求落實2030年減排目標。
除了未能完成本國減排目標之外,已開發國家在全球減排上援助開發中國家的承諾也未到位。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形成的協議中,已開發國家承諾2010年至2012年提供300億美元快速啟動資金,並在2020年前實現每年1,000億美元的注資目標。結果,從2010年至2012年的三年時間裏,歐盟、美國、日本等已開發國家只拿出236億美元資金,距離300億美元的快速啟動仍有很大的距離。
至於「2020年前實現每年1,000億美元的注資目標」更是年年落空,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釋出的報告,從2015年年到2019年,實際注資金額分別為251億美元、274億美元、352億美元、431億美和616億美元。照這個態勢,《巴黎協定》中規定的「2020年以後已開發國家向開發中國家每年至少動員1,0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更是難以實現。
各國都已經意識到了氣候變化和氣候治理的重要性,在此次峰會上,主要國家的表態是證明。接下來,關鍵不是口號,而是行動。誰能如期、率先完成預設的目標才是要求他人做更多的基礎,這對中國是如此,對西方來說也是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