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強調兩岸對話 拜登政府對台釋放何種信號?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除了抗疫和提振經濟以外,拜登(Joe Biden)上台後的另外一大任務就是考慮如何清理特朗普(Donald Trump)留下的外交爛攤子。在不知道如何有效應對中國挑戰之前,拜登政府首先要讓雙邊關係重回傳統與理性,這尤其體現在台灣議題層面。

1月27日,美國參議院正式確認拜登資深顧問布林肯(Antony Blinken)擔任國務卿。布林肯也於當天宣誓就任。就在他上任的前4天,也就是1月23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曾發表一份題為「中國對台軍事施壓威脅地區和平穩定」的聲明,敦促中國大陸停止對台在軍事、經濟和外交上的施壓,並與台灣「民選代表們」舉行有意義的對話。

2013年11月1日,時任副總統拜登(左二)和他當時的副國安顧問布林肯(左三)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出席外事活動。(Reuters)

這是拜登政府首次提到中國大陸和兩岸開展對話,基本上符合奧巴馬(Barack Obama)執政時期民主黨政府的立場。這也是特朗普執政後期蓬佩奧(Mike Pompeo)右翼勢力鮮有提及的外交話語。

除了這一立場外,美國國務院聲明還表達了另外四點:一是在印太框架下深化同台灣的關係;二是繼續支持「和平解決」兩岸問題,並且要符合台灣人民的意願和最佳利益;三是強調美國的「一中政策」,即美中三個聯合公報、《與台關係法》(TRA)以及對台六項保證;四是承諾繼續「協助」(assist)台灣保持足夠的自衛能力。

最後,聲明再次強調,美國對台承諾「堅如磐石」,有助於保持台海和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這份聲明當時是為了回應中國10多架軍機進入台灣西南臨近空域的「防空識別區」。但從整個立場的表述可以看出,拜登政府對台姿態強調「兩岸對話」和「台海和平」,且注重中美關係「穩定」這一大局。這也是民主黨政府想要回歸的傳統與理性。

記得2011年9月蔡英文以台灣總統候選人身份訪美,沒有徹底讓美國信服和安心。當時奧巴馬政府負責亞洲對台事務的官員曾私下對民進黨可能掌權表達關切,暗示蔡英文沒有處理兩岸問題的能力,擔心她會破壞台海穩定,損害美國亞太再平衡的利益。

1月14日,蔡英文與當時臨時取消訪台的美國時任駐聯合國常任代表克拉夫特(Kelly Craft)舉行視訊對談。 (台灣總統府)

如今拜登執政,蔡英文已進入第二個任期。雖然拜登幕僚布林肯和蔡英文打過交道,對她言行有一定的可預測性,但基於中國大陸在台海博弈佔據絕對主動的現實,拜登政府面臨的台海形勢反而比奧巴馬時期更嚴峻。其中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美國右翼一系列挺台舉動,也加大了台灣方面誤判的風險。

所以,拜登政府不可能放鬆警惕,一邊施壓中國大陸的同時,也不得不繼續警示台灣。

按照文章《拜登對華「戰略耐心」的三種決策困境》所說,拜登身負國內抗疫和提振經濟的重任,中國議題絕非拜登新政府的優先事務,更別提台灣。美國執政者在努力解決內部矛盾、修復對外形象之際,最不希望因為外部生亂而讓美國分心,甚至危及美國自身利益。這也是布林肯方面強調兩岸對話的最重要原因。

美國國務院這份聲明的確將球拋給了中國大陸,期待中國大陸改變對台施壓的行為。但它還有另外一個潛台詞,就是施壓蔡英文政府改善和中國大陸的關係。

所以,台灣政府要對當前的拜登政府利益訴求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不能抱有幻想和過高期待。無論是繼續提升台美關係,還是寄望拜登政府迫於國會壓力推進美台互動,台灣政府都難避「兩岸對話」的現實需求。這種現實需求甚至可以說是美國向台灣提出一個「必要條件」。台灣不能總是單方面尋求改善和提升和美國的關係。

對於美國而言,它還是希望保持自己「一個中國」政策的模糊性。這樣既可以滿足國內利用台灣施壓中國大陸的政治訴求,又可以把控好對華博弈的大方向。而在這個過程中,承壓最大且最為被動的一方永遠是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