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卡戰爭促使印軍警惕解放軍電子戰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11月下旬,拉達克一線的中印對峙正因極端寒冷天氣而陷於停滯,印軍仍趁此期間加緊備戰。隨着印軍7月下單的防寒套裝已到貨三萬件,其在一線也加築了混凝土管道掩體工事,用以人員交通及防寒,至此,以五萬兵力困守一線的印軍也盡力努力確保了己方的均勢。

對很多新德里觀察家來說,印軍在局部地區可能還具備一些火力優勢,譬如印度「亞洲新聞社」(ANI)曾採訪一線指揮官,得出了「印軍T-72和T-90坦克可擊毀解放軍15式輕戰車」的結論。

印度權威媒體《電線報》(the wire)展示的班公湖南岸要圖,其實際控制線(LAC)為印度主張。該區域為8月下旬至9月初兩軍對峙地點,山高谷深,平均海拔4,400米至5,500米間,適合投入無人機部隊。(印度《電線報》截圖)

對印軍高層人士來說,這種來自軍方的聲音令人不快:它展示了印軍的目光短淺。印度陸軍北方司令部前總司令胡達(Deependra Singh Hooda)、帕納格( Harcharanjit Singh Panag)等將軍已分別在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投書《論壇報》、《印刷報》等知名媒體,提醒印軍應該從剛剛結束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納卡)戰爭中吸取經驗,並警惕解放軍可能在拉達克高寒無植被山地展開無人機攻擊及電子戰的可能。

火力優勢的平衡點

胡達指出,相對於印度媒體的興致寡淡,該國軍事觀察家對納卡戰事有很大興趣,作戰雙方投入的相當數量的坦克被無人機和無人機引導的炮火摧毀,已成為本次戰事的最大特徵。比起雙方聲稱摧毀的「數百輛坦克、火炮和防空導彈發射車」,兩軍尤其是阿塞拜疆一側高密度使用的偵查、攻擊型無人機尤其突出,這背後也折射出了阿軍的電子戰能力。

資料顯示,納卡地區自2016年以來已經成為無人機、電子戰的一片試驗場。

在9月到11月間的納卡戰爭中,無人機已經成了不容忽視的細節:

起初,亞美尼亞依靠自行研發的滯空時間長、價格低廉的X-55、鶴(Krunk)兩種偵查無人機和怪獸(Hresh)無人攻擊機取得了一定優勢;剛剛使用以色列製造的偵查、攻擊無人機的阿塞拜疆一側卻缺少經驗,被亞軍擊毀包括6架無人機、18輛坦克在內的裝備物資。

但頗具諷刺意義的是,2016年時因無人機取勝的亞美尼亞軍方在此後卻採取了傲慢的態度。時任副防長,後升任防長的託諾揚(Davit Tonoyan)還稱亞軍「只要可以用常規彈藥擊中目標,就不必換用昂貴的無人機」。結果,隨着阿軍在2020年7月後換用土耳其旗手-TB2和Anka-S無人攻擊機系統,仍拘泥於舊有裝備的亞美尼亞便遭遇相當損失,託諾揚本人也在戰敗後辭職。

從地圖上看,拉達克地區和納卡山區類似,中印對峙區域多山,平坦地區較少,尤其是在班公湖南岸一側,中印兩軍均在多山地帶設置火力點等設施。由於無人機可用於控制山谷,這使防守方能利用無人機來應對突襲,同時引導火炮、火箭彈等重火力對定點目標實施打擊。胡達據此認為印軍在局部的火力優勢可能會被解放軍投入的無人機和無人攻擊機所平衡。

事實上,印軍只在部分區域具備火力優勢,在更多區域往往疲於奔命:

+1

能力滯後造成危機

事實上,很多印度軍界人士對於解放軍的無人機和電子戰能力均表示憂慮。帕納格認為,相對於具備自行研發、生產能力的中國,印度在這一領域已經大大滯後。印度武庫至今仍沒有無人攻擊機,其無人偵查機仍停留在20世紀90年代水平。

《印刷報》指出,帕納格雖然指出了印軍缺少一線裝備的問題,但他忽視了印軍電子戰能力不足的問題。譬如阿塞拜疆就配備了土耳其研發的KORAL電子戰系統,考慮到解放軍已經把光纖鋪設到前線,建設了一個基於物聯網的網絡化戰場管理系統,這讓曾在2018年有類似方案,但至今未能實施的印軍開始陷入被動的境地。

印度知名軍事專家索內(Pravin Sawhney)指出,解放軍戰略支持部隊自2016年建立後,其的電子戰能力可以屏蔽並破壞印度陸軍和印度空軍的通信、命令與控制、情報、監視偵察、天基定位、導航和計時系統。

印軍雖與美軍簽署了《後勤交流備忘錄協定》(LEMOA)、《通訊兼容和安全協議》(COMCASA)和《基礎交換與合作協議》(BECA)三項協議,卻無法立即利用美軍提供的地理數據,將其轉化為用於軍事用途的「全數字化地理空間情報」(GEOINT)。

於是,在新德里的觀察家們眼中,一種悲觀的局面可能已經在中印邊界呈現:印軍發現有必要在邊界上部署高科技無人機,但印軍的技術儲備可能暫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在印軍已經於高原的對峙上損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之際,納卡戰事的發展能否給印軍的現代化提供一些動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