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有話說】近乎全面的反華陣線正在形成?
「人們總是依賴於過去讓自己愉悦的經驗,但世界已經變了,應該看到過去那些經驗的暫時性和有限性。」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在接受《香港01》專訪時如此分析,他認為,即便拜登(Joe Biden)想要重回過去的政策,修補與盟友的關係,重建美國的國際信譽,但在巨大的現實壓力之下,也只能做到一半。對於中國而言,在新冠肺炎(COVID-19)為誘因的條件下,世界主要國家正在加速調整與中國的關係,各方面支持和同情中國的重要國家正在顯著減少。本篇為訪談第二篇。
系列文章:
01:美國大選後,從各方反應來看,歐洲似乎鬆了一口氣,美國「老大哥」終於回歸;印度則有點慌,莫迪(Narendra Modi)顯然更期待特朗普的另一個四年;中國還在觀望,畢竟中美關係的大局還難依託於拜登的上台就輕易改變。拜登上台後,世界地緣格局將會發生怎樣的明顯變化?
時殷弘:其實歐洲並沒有鬆一口氣,歐洲當然希望拜登當選,因為拜登當選之後,美國同北約、歐洲盟友的關係會得到部分修復,但是除此之外,歐洲也沒有過多幻想。世界很多方面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一定要指出的一點是,拜登不是拜登副總統,拜登當局也不是奧巴馬(Barack Obama)當局。
可以說,拜登試圖在經濟上和軍事上讓盟友關係回到過去,但也只能回歸一半。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美國自顧不暇,而且民主黨激進派和共和黨民粹派兩股巨大勢力的牽扯,美國如何能夠回到過去?
回歸一半,這句話適用於美國對歐關係、對日關係、對韓關係、對華關係以及全球治理。美國受到東京、首爾、布魯塞爾等歡迎的局面已經一去不復返。
2月特朗普訪印時,印度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
再看發展中國家,印度不用說,莫迪肯定有信心,無論拜登還是特朗普上台,美印越來越接近的戰略甚至準軍事同盟關係不會動搖,我不認為莫迪「慌了」。
人們總是偏重於依賴過去那些讓自己愉悦的經驗,但這些經驗有暫時性和侷限性,世界已經變了,即便拜登想有所作為,但都只能做到一半,因為他遇到的兩大政治勢力制約,恰恰是往兩個相反的方向。
拜登今年的競選戰略,以攻擊特朗普(Donald Trump)破壞美國民主為主要抓手,但與此同時民主黨無法拿出明足夠系統的內外政策綱領,外界能夠看到的,也只有拜登關於重回世衛組織、巴黎氣候協定等局部政策承諾。這主要是因為,拜登其實沒有辦法直接拿出一個清晰的政策綱領,因為一旦拿出來,會遭到兩派的共同攻擊,在高度撕裂的情況下,提出系統的政策綱領並不現實。
中共十九大之前,我們觀察到有利條件很多,認為世界的總體變化越來越有利於發展中國家、有利於中國。但當前現實顛覆了這個認知,最後我們發現「竟然是這樣」。
中美關係已經惡化到最壞地步,其餘的發達國家,尤其是海洋性發達國家和歐洲大陸國家,近幾個月對中國的譴責和憤怒越來越多。與疫情爆發前相比,中國在國際上政治的孤立程度要更嚴重,中美高科技迅速脱鈎的局面,猶如冷戰,甚至比冷戰時期還惡劣。
可以說,發達世界正在迅速且全面的形成一個反華陣線,在各方面支持和同情中國的重要國家正在顯著減少。
01:新加坡總理李顯龍11月17日在出席彭博社創新經濟論壇時被問及這一話題時,回應稱:「沒有多少國家願意加入一個會排除其他國家的聯盟,尤其是一個沒有中國的聯盟。我想這不僅是新加坡和亞洲國家,即使在歐洲,也有一些國家希望與中國做生意。這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覺得這樣更好。」在你看來,拜登真的能促成與西方較全面的反華統一戰線嗎?最大的變數或者說障礙在哪裏?
時殷弘:李顯龍不是談論這個話題的適當人選,新加坡在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很大,但在安全、國際政治、戰略領域又深度依賴於美國。新加坡是典型的希望儘可能保持不公開在中美之間站隊的代表。
在經濟上,新加坡可以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但在軍事戰略上,新加坡肯定更接近美國,因此要看實際情況。
除了美國之外,發達國家還有海洋性發達國家和歐洲大陸的法國、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它們在戰略和以高科技為內涵的高端經濟上,與美國高度一致。另外,在一系列問題,如新冠肺炎疫情來源、香港、台灣、新疆問題、高科技脱鈎以及軍備控制問題等方面,也基本與美國一致,有些稍微保持一點距離。把所有這些問題聯繫起來看,可以說,近乎全面的西方聯合反華陣營正在浮現。
當然,不排除有新加坡這樣的情況,或者有一些中國可以加入合作的領域,如氣候變化等。但以上提到的問題還不夠得出結論嗎?
疫情爆發以來,除了發達國家之外,一些重要的發展中國家,南非、巴西、印尼語中國的關係都有了明顯疏離。新冠肺炎疫情大大增添了世界地區內部的複雜性,可以說,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正在調整與中國的關係。
拜登執政後,因為中國問題現在遠不是美國的頭等大事,他可能一時半會顧不上對華關係,但他肯定不會放棄旁敲側擊地給中國製造一些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