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卡戰爭的真正勝利者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Ilham Aliyev)11月22日會見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停火協議的斡旋人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Sergei Shoigu),討論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Nagorno-Karabakh,簡稱納卡)局勢。會見中,阿利耶夫對俄羅斯為維護納卡地區和平所做出的努力表示歡迎。

此前11月10日,自1994年以來規模最大、烈度最強的納卡衝突戛然而止。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經歷一個多月的殊死較量後,最終接受了俄羅斯主導的停火協議。不同於此前10月10日、10月17日、10月26日交戰雙方三度達成停火協議三度撕毀協議,此次俄羅斯派出維和部隊進駐納卡,強力維穩的意思相當明確。

即便亞美尼亞需從自1994年佔領的阿塞拜疆七塊領土上撤軍,整個國家處於戰敗的陰影之中,阿塞拜疆舉國歡呼勝利,都無法改變一個事實,那就是俄羅斯才是最終的控局者。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的勝負只是暫時的,局面能否改變僅在俄羅斯的一念之間。

俄羅斯維和部隊的首輪駐紮周期為五年,此後只要亞阿兩國未提出異議,駐紮周期將自動順延。可以預測,相當長時間內,無論是亞美尼亞還是阿塞拜疆都沒有勇氣對俄羅斯軍隊下逐客令,除非俄羅斯自動撤離。

俄羅斯事後一句「土耳其維和部隊不會進駐納卡」,一錘定音,打退了其他任何一方對俄羅斯勢力範圍的試探。

圖為1990年,參與納卡維和行動的蘇聯部隊。亞阿兩國圍繞納卡地區的爭端自1988年浮出水面,但在蘇聯解體之前尚能維持在可控範圍之內。雖然地緣環境也大為不同,但當前俄羅斯的維和行動仍然依稀可見當年蘇聯的影子。(Getty)

阻絕衝突國際化的可能

撼動莫斯科決意在此時出兵的關鍵,實是納卡衝突的國際化。

1994年停戰後,納卡即便再有衝突,也不曾如1991年的戰事般牽引國際勢力;而此次雙方交火不過數日,土耳其便高調聲援,雖未如1991年時派兵介入,卻向阿塞拜疆提供軍火,並在國際上屢以阿塞拜疆的庇護者自居。

究其背景,埃爾多安(Recep Erdogan)之所以如此冒進,一是因疫情重創土國經濟,需藉外部事務轉移民怨,故在高加索衝突後,他又高調對法國恐襲、維也納恐襲事件發表意見,不僅與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脣槍舌戰,更煽動中東抵制法貨潮;二是土耳其本無意介入高加索,但眼見戰事不停,便也起了逐鹿之意,欲將阿塞拜疆作為地緣跳板,正如奧斯曼土耳其也曾於俄國十月革命後,支援阿塞拜疆一般。

除此之外,美國同樣躍躍欲試。自9月衝突爆發起,特朗普(Donald Trump)、拜登(Joe Biden)、蓬佩奧(Mike Pompeo)、奧布萊恩(Robert C. O'Brien)皆曾釋出調停意願,雖說此舉多為選舉拉票之故,但就外交結構觀之,美國角色與俄羅斯相像,同衝突當事兩國皆有交好,甚至主導10月26日簽訂的第三次停火協議,長此以往恐成納卡議題另一競爭者。綜合上述脈絡,美土之舉即便無改高加索局勢,卻已挑動俄羅斯的敏感神經。

2020年11月13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就納卡戰爭難民安置問題與國防部長紹伊古(Sergei Shoigu)舉行視頻會議。(Getty Images)

亞美尼亞從2008年以來接連發生六次大規模民變,最近上台的帕希尼揚(Nikol Pashinyan)政府是反對派出身,藉助2018年的「亞美尼亞天鵝絨革命」上台。在此期間,「納卡共和國」甚至搖身一變,從高加索角落裏的分裂地區,轉而成為一個有美、德、法等國駐外辦事處的「天主教國家」。帕希尼揚政府雖然穩定了亞美尼亞與俄羅斯在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亞歐經濟聯盟、聯合防空系統等俄羅斯主導機制上的一致性,但同時仍然與西方陣營主導的歐盟(EU)和北約等機制保持曖昧不清的關係,這種搖擺不定的立場讓俄羅斯頗為不悦。

阿塞拜疆的曖昧態度同樣令俄羅斯不安。在南高加索三國中,格魯吉亞已因2003年的顏色革命倒向歐洲,更因2008年的格俄戰爭與俄斷交,俄羅斯若再不牢握與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的繫帶,恐令地緣缺角不斷擴大。而阿塞拜疆自1994年停火以來,便屢因納卡問題心生不滿,認為俄羅斯過度偏袒亞美尼亞,為此俄方不得不多加安撫。此次阿塞拜疆不僅大力靠向土耳其,更接下美國遞出的橄欖枝,無疑會加劇俄羅斯的拉攏力道。

蘇聯解體至今,俄羅斯即便難回過往巔峰,也已逐步走出經濟泥淖,不再是沉默捱打的平陽虎。俄羅斯的關鍵決斷,既用納卡歸屬安撫了阿塞拜疆,也藉維和保障栓牢亞美尼亞,更以陳兵之舉阻絕土耳其等外部野心。這頭甦醒的北方巨熊,終又重回高加索地缘。

強力手段的全球意義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俄羅斯在整個事件的處理過程中非常注重維護同土耳其的關係。普京(Vladimir Putin)數次通話埃爾多安討論納卡、敘利亞、東地中海局勢。除了不能出兵染指納卡,俄羅斯給了埃爾多安想要的一切面子。土耳其獲得維和觀察員資格,拿到了在地區事務上的入場券。

土耳其在衝突中全民力挺阿塞拜疆,圖為2020年10月21日,阿塞拜疆和土耳其的國旗以及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和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的巨幅肖像畫並排懸掛在安卡拉Kecioren大區的市長大樓內。(Getty Images)

疫情之下經濟不景氣的國家領導人正寄希望於戰爭來轉移注意力。在敘利亞戰事進入尾聲的情況下,納卡衝突成為埃爾多安祭出的民粹主義招牌。通過阿塞拜疆一側的大勝利,埃爾多安保住了顏面。

俄羅斯和土耳其的聯手合作關係是近年來中東地緣政治的一大變動。土耳其成為北約成員國中和俄羅斯關係最為密切的一員。未來拜登上台後,美國的新政策會否施壓土耳其收窄向俄羅斯靠攏的空間並不好說。但是通過納卡局變,普京拋出一部分甜頭給土耳其的做法鞏固了兩國的關係。這對於俄羅斯維持中東地緣戰略穩定是有利的。畢竟,從高加索向南便是中東。

環顧當今世界,出兵並不是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做到的。美國自奧巴馬(Barack Obama)時代就開始了戰略收縮,從阿富汗、伊拉克撤軍是大勢所趨。中國對於動武慎之又慎,非常擔憂會偏離和平崛起的路線。而從出兵車臣到出兵南奧塞梯,從大軍開赴敘利亞到維和部隊出兵納卡,俄羅斯一路走來均選擇用強力維護國家利益,將軍事優勢發揮到了極致。

在10月22日的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Valdai Club)第十七屆年會視頻發言中,普京認為目前的(疫情)情況可能成為世界進程轉折的起點,人們正處在所有領域都將發生鉅變的邊緣。事實上,無論未來如何變動,沒有人會懷疑俄羅斯在關鍵時刻動用軍事力量的決心。這對於俄羅斯持續下降的綜合國力有莫大的彌補作用,是俄羅斯依然能稱之為大國的關鍵支撐。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軍事手腕於俄羅斯而言既有實際作用,又有難以替代的震懾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