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統迫近・十二】美國協台抗共的回報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近來台美關係不斷升温,蔡英文政府積極與美共舞,聯美抗中。緊張對立的兩岸形勢已經令武統成為大概率選項。而在中美關係惡化的疊加效應之下,習近平在抗美援朝紀念大會上的講話,更被人視作一場「戰爭動員」。
台海戰雲密佈,任何一方都無法承擔戰火延燒的後果和代價。《香港01》為此推出「武統迫近」系列報道,以期最大限度拋開籠罩在台海的層層迷霧,探究中美台三方的利弊得失,以及各方國際力量可能的選擇。
本系列報道共17篇,將以每日兩篇的頻率刊布,此為第十二篇。

點此進入:【武統迫近系列】

近來,中美在台海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無疑正迅速加碼。

特朗普上台後發起對華貿易戰、科技戰、輿論戰,乃至在國際社會向盟友施壓,致使中美關係出現重大變化。從美國通過一系列友台法案、高調宣布對台軍售、高官頻訪等一系列動作看,台美關係升温也是不爭的事實。

可是,對美國政界而言,口頭挺台是無本買賣,既可以宣揚「堅持民主自由」之名,又可以換得台灣的讓利,復可以在戰略上牽制中國。可是「武力協防台灣」的本錢可就大了——美國希望提高中共武統台灣的代價,但美國軍事協防台灣的代價也因中國實力的急速上升而劇增。

美國東亞與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史達偉(David R. Stilwell)8月底表示將堅定不移維護台灣關係法。(美國在台協會官網)

美國保持「戰略模糊」的原因

事實上,美國軍方非常了解中共的軍事實力,它曾經在朝鮮戰爭、金門炮戰、越戰中直接與間接和解放軍交過手,深切了解解放軍最不缺的是勇氣,以及中共領導人在戰爭面前的冷靜和對戰略縱深的把握。只要中共一旦決定出手,不會因為美國介入而退縮或改變統一台灣的部署。更何況今天的解放軍已經與此前幾場戰爭時期的解放軍有了天壤之別。

70年前建國之初百廢待興的中國便敢於與美軍一戰,而今中國作為世界最大工業體,正處於萬眾一心支持中共執政的興盛時期。反觀美軍在二戰之後,還從未與綜合實力相近的對手交過戰,就連遠差於美國軍事實力的越南,也曾美軍在遙遠的中南半島潰敗無果。美軍和解放軍若在台海全面對決,誰勝誰負還不具可預測性。

對美國民眾而言,通過回覆民調答卷的方式表示「願意承擔風險」或許不算是問題,但要自己或送子女上戰場,為遙遠的台海戰爭喪命就是另一回事,難以想像會是在其考慮範疇之內;而對企業而言,為了協防台灣而捲入和中國的戰爭,就完全是開玩笑。

所以,當被直接問到要如何應對中共武統台灣的局面時,即便是一向口無遮攔的特朗普也用「我認為中國明白我會怎麼做」的方式貫徹美國「戰略模糊」的政策;一向挺台的盧比奧(Marco Rubio)也表示「美國絕不能與中國爆發衝突」。

美國聯邦參議員盧比奧今年9月23日出席哈德遜研究中心的網上對話期間,被問及台灣相關內容↓ ↓ ↓ ↓

台灣對美國是重要的,美國也重視對台灣的承諾,讓台灣被大陸武力統一將會被視為丟了美國人的面子。但這種事情不是一直都有發生嗎?美國在計算戰爭的得失好像並沒有如何情緒化,在美國社會亦存在大量的制約機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隨意開戰或參戰。正如拜登當年所說,那份承諾中所註明的一直都是「保留武力協防的權利」,而非「會協防台灣」。之所以這樣措辭,是有理由的。理由者,代價二字而已。

美國為何在「武力協防台灣」問題上保持「戰略模糊」?代價自是核心考量,甚至是唯一考量。那麼,與代價相附相依的回報,又是什麼?一言以蔽之,倘若台海戰爭爆發,而美國以軍事介入的方式護衛了台灣,對美國而言,除了讓其他盟友見狀心安以外,更重要的回報其實與台灣無關,而是在於挫傷中國。

相關文章:

【武統迫近・十】字裏行間的餘地:美國如何解釋對台協防義務

【武統迫近・十一】美國武力協防台灣的三大代價

【武統迫近・十二】美國協台抗共的回報

【武統迫近・十三】武統之後:美國真正介入台海的起點

軍事成為解決「中國問題」的最後選項?

自特朗普政府上任以來,中美關係一再惡化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在追求民族復興的過程中,愈發崛起為可在多領域與美國一爭高下的角色,且制度理念和價值觀多異於美國。這對爺爺輩便自幼習慣於「美國第一」且慣於持對抗思維的很多美國人而言,可能是難以接受的。

當美國白宮、國務院、國會、智庫的人在各場合強調「中國霸權」之威脅時,所折射出的是這個群體對「美國霸權」的執着,所折射出的是以「中國不守規矩」為名,固守當下對自己有利的規則,固守自己設定規則的權利,固守自己可隨意撕毀協約的特權。

為此,世界在過去數年見證了美國在貿易、科技、輿論、外交等多領域對中國所發起的攻勢。

過去兩年有餘,中美兩國在貿易、科技、外交、輿論等多領域針鋒相對的情況愈發加劇。(Reuters)

這些攻勢的效果是有限的:貿易戰激起眾多美國公司的抗議,引發多國對世界經貿的擔憂;科技戰直接斷了眾多美國科技公司的財路,高通、微軟等企業作為特朗普政府口中「中國知識產權盜竊行為的受害者」,反而一再申訴美國政府要放開中美正常生意往來;輿論撻伐的結果是全球多個國家對中國印象轉惡,但這些國家對美國的印象也惡化得更快;外交衝突的後果是中美關係陷入數十年未見的局面,兩國學術人文科學交流嚴重受阻,一眾美國資深外交人士出言反對,尋求更為可持續的對華策略。

那麼,究竟該怎麼面對中國?這不僅是特朗普政府的難題,更是民主黨及其他共和黨人的難題。一旦這些對華手段難以維繫或無法完成任務,所餘者,便只有一個更危險的選項——戰爭。倘若藉台海與中國開戰,並且挫敗解放軍,至少阻止武統,便將是一場修昔底德性質的、由既存霸主擊敗新興勢力的劇本。

挫傷中國究竟是多大的回報

一如向來立場親台的美國頂尖兩岸關係學者葛來儀(Bonnie Glaser)今年5月在《外交政策》刊文所述,這種局面或將令解放軍多年的現代化努力付諸東流,解放軍被多國視為「紙老虎」,中國經濟流失寶貴資源,多為獨生子的士兵戰死醖釀國人不滿,甚至迫使共產黨承認無法捍衛中國主權,對其合法性造成嚴重打擊——這些都是美軍直接介入協防台灣這場豪賭所可能獲得的「回報」,但也足以令執着於「美國霸權」的群體痴迷。

可是,重點在於「可能」,在於「豪賭」。美國不出兵協防,又或是因為要待總統吿知國會後再一起依「憲法程式決定所應採取的適當行動」而未能來得及阻止武統,這都是一回事,但如果美軍「出師不利」呢?

中國「遼寧號」航母2019年6月便曾前往第二島鏈的關島一線展開過訓練行動。(視覺中國)

如果美軍派遣兩個航母戰鬥羣進入大陸劃定的本國海域或直接參戰,卻又遭受嚴重打擊,或者在衝突中受損,甚至被擊沉呢?中國近年大力發展「反介入/區域拒止」,就是為了在收復台灣時阻絕美軍的干預——葛來儀所描繪的「屍體袋一個個送回國」、「軍隊現代化受到嚴重打擊」、「被多國視為紙老虎」的情況,同樣也可能發生在美國身上。

換一個思路來講,在台海問題上,美國從一開始就沒必要將自己置身於有可能面臨這種代價的窘迫選項中。國家統一是中國國民的夙願,大陸全民都會支持解放軍在台海「抵禦外敵」,可是美國的政治能量至多令其軍事介入限於台海。

那麼即便美軍在台海擊敗了中國,中國經濟就會垮嗎?中國自成體系的產業鏈就會斷嗎?都不會。而即便戰敗,相較於「國民不滿中共合法性」的可能,更大的概率或許反而是大陸國民進一步眾志成城,將台海挫折視為國家崛起道路上的又一次需要雪洗的恥辱。

與中國類同於精英制的中央集權制度不同,美國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到輿論制約,美國對華政策不僅受白宮與國會左右,且也受民情影響。(Getty)

美國未必想看到中國亂

再換一個思路,美國又真的希望中國因戰敗而陷入混亂嗎?只怕並非如此,美國或許不介意中國窮,卻不願看見中國亂。

一個亂的中國雖然不會對美國造成威脅,卻也無法再作為美國穩定的貿易與合作對象,這絕不符合美國的企業和民生利益。更重要的是,即便美國戰勝中國,將中國完全挫傷,神州大陸陷入混亂,美國也會被拖入另一個深不見底的戰後泥沼——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的案例就在眼前,戰爭打完已近10年乃至近20年,美國依舊為自己搞出的爛攤子深陷其中,且還衍生了「伊斯蘭國」(ISIS)這種附帶的惡果,數年敘利亞內戰直接給了俄羅斯可乘之機,大大影響了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到頭來不僅沒有收益,卻還苦於無法撤軍。大家能想像一個好像伊拉克的中國嗎?這樣的中國會是美國政府戰略團隊可以想像的結果嗎?

所以,美國各界領袖之所以多年來不考慮這種「豪賭」選項,便是因為它所能帶來的回報太過虛渺,只有毫不考慮兩岸人民及美軍性命,毫不考慮中美乃至世界經濟民生,唯痴念於霸權、短視到毫無戰後秩序概念的極端份子才會有此執念。而經過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這些人在美國已經毫無話語權。

點此進入:【武統迫近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