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統迫近・十三】武統之後:美國真正介入台海的起點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近來台美關係不斷升温,蔡英文政府積極與美共舞,聯美抗中。緊張對立的兩岸形勢已經令武統成為大概率選項。而在中美關係惡化的疊加效應之下,習近平在抗美援朝紀念大會上的講話,更被人視作一場「戰爭動員」。
台海戰雲密佈,任何一方都無法承擔戰火延燒的後果和代價。《香港01》為此推出「武統迫近」系列報道,以期最大限度拋開籠罩在台海的層層迷霧,探究中美台三方的利弊得失,以及各方國際力量可能的選擇。
本系列報道共17篇,將以每日兩篇的頻率刊布,此為第十三篇。

點此進入:【武統迫近系列】

毫無疑問,中國與美國都不希望雙方爆發軍事衝突,雙方都知道其代價之重,回報之虛渺。所以,即便兩岸爆發諸如台灣獨立公投等局面,大陸別無選項地發起武統,屆時中美也將盡其所能(無論是外交談判還是提高對方介入的代價)將中美軍事衝突降到最低。

事實上,當我們評估「美國面臨兩岸武統將怎麼做」的時候,除了分析美國的代價、回報等因素,同時值得思索的是美國究竟想要什麼?美國所真正想要的兩岸前景,究竟是怎樣?

大陸不會放棄統一,但也不會無端出兵,武統與否的主動權實則在台灣。(台灣總統府)

美國的三種腳本

開宗明義,美國從來沒有對台政策,其對台政策取決於美國的對華政策。而今日之美國從民眾到決策者,皆趨於以「競爭」、「威脅」、「美中和平共處的前提是中國按美國政制進行改革,又或中國比美國弱」等心態面對中國。無論民主還是共和黨執政,遏制性的對華策略都不會改變。

在此前提下,對美國最理想的兩岸狀況便是「台灣獨立、兩岸對立」。從而以台灣牽制中國,一如今天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可被用以牽制俄羅斯——唯大陸不會放任台灣獨立。對美國最不理想的兩岸狀況則是「兩岸統一、富裕穩定」,這種局面所能帶來的巨大地緣改變是不言而喻的——唯按島內民意及政治現況,這種情況短期內也不會出現。

撇除這兩個極端情況,值得考慮的情景便有三。

其一,「大陸窮,台灣富」,此為美國所樂見,既可彰顯美式制度的優越性,又不影響美國與大陸做生意。

其二,「大陸富,台灣窮」,此亦為美國所不樂見,可是若不做改變,時局似乎正往這方向發展。

其三,「兩岸統一而台灣亂」,大抵類似於2019年反修例運動期間的香港。

2020年10月19日至20日,美國、日本與澳洲三國海軍在南海舉行了三邊海軍演習。(Twitter@USPacificFleet)

前兩種情況很好理解,而這第三種情況,也為我們評估美國的決定提供了一定參考:中美直接交火的風險實在太大,而武力統一之後所出現的兩岸局面,雖然對美國不理想,卻未必不可接受,即便是從地緣角力的維度考量。

換言之,美國與中國圍繞台海的角力,並不會因兩岸統一而終止;美國藉台灣對中國的遏制,也不需以兩岸分離為前提

得到回報的另一種方式

要知道,向來將武統列為統一選項之一的中南海,不可能沒有一系列武統後的治台策略。不過無論北京採取怎樣的治台方式,美國都將有大量干預的空間。

若是北京「柔派治台」,美國大可聯合西方各國持續發起輿論攻勢,為島內必然存在的反抗力量揚旗助威,對島內和逃離海外的反對群體予以資助和支援,在國際社會持續營造對中國不利的輿論環境,令島內持續處於政治僵局。

若是北京採取強硬治台措施,譬如印度政府對待拉達克地區的軍管方式,美國則更有理由聯合西方諸國發起制裁、抵制等一系列孤立做法,大大影響中國外交和經濟局勢。

即便是中共能夠與台灣人民共同解決島內政治問題,美國亦可採取類似當下對待新疆,又或「港版國安法」推行之後對待香港的措施,無論是剝奪「台灣製造」的認證、制裁台灣政商人員、為台灣居民提供簽證便攜等,都會令得相當仰仗對外往來的台灣陷入比現在更差的困局,致使島內民意進一步撕裂,繼而鞏固「中共亂台」的敘述,即便其代價主要是由台灣承受。

末了,說回到代價和回報,如今「遏制中國」愈發成為美國政界跨黨派的主流立場,值此時,有台灣遏制中國自是好事。但如果兩岸爆發武裝衝突,軍事協防台灣的代價必然是與解放軍爆發衝突,其代價巨大,其回報卻也僅是地緣上暫時少了個有可能挑戰自己的「老二」。

在此情況下,如果兩岸武力統一反而能為美國帶來更多遏制中國的主導權,那麼美國領導人的選擇,庶幾也會簡單不少。

點此進入:【武統迫近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