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雕像並不改善種族歧視 反思歷史不應陷入虛無主義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抗議種族歧視的同時,示威者將怒火轉向了殖民主義時期的歷史人物的雕像。

在美國,阿拉巴馬州、印第安納州等多地的抗議者移除或破壞邦聯總統戴維斯(Jefferson Davis)和將領羅伯特・李(Robert Edward Lee)等的紀念雕像,多處紀念航海家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的雕像被毀壞。

而更令人吃驚的是,維珍尼亞州、肯塔基州等地方政府加入了移除邦聯紀念物的行動。非洲裔的亞拉巴馬州伯明翰市長蘭伍德芬(Randall Woodfin)表示,寧可打官司也決心下令移除當地一座邦聯士兵紀念碑,「因為這比城市內部發生騷亂的代價要低」。11日,美國國會黑人黨團一些議員提出了「移除國會大廈內11座紀念南方邦聯軍政人物雕像」的提案。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隨即發聲呼籲移除國會大廈內的邦聯雕像,稱它們「向仇恨致敬,而不是向傳統致敬」。

抗議種族歧視的示威已經發展為推倒雕像的暴力行動,蔓延至世界各地,點大圖瀏覽:

+7

在英國倫敦議會廣場,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紀念雕像被示威者肆意塗鴉,並被寫上「丘吉爾是種族主義者」字樣。6月7日,英國布里斯托爾的抗議者拆除了奴隸販子愛德華・科斯頓(Edward Colston)的雕像,並將其扔進了港口。

位於倫敦一家博物館門前的羅伯特・米利根(Robert Milligan)雕像被工作人員移走,官方認為,該雕像已經不被當地社區所接受。抗議者已經擬定了一份要拆除的60座「種族主義」紀念碑的名單。

在法國,柯爾貝爾(Jean-Baptiste Colbert,路易十四時期法國著名政治家、財政大臣)的雕像早已是抗議者的重點關注對象,被抗議者們推到被拆邊緣。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擔任總統時期的前總理、現任奴隸記憶基金會主席的埃羅(Jean-Marc Ayrault)13日要求把法國國民議會以柯爾貝爾命名的大廳改名,以及法國財政部以其命名的大樓改名。在馬提尼克,舍爾徹(Victor Schoelcher,法國廢奴主義者)的兩座雕像被砸,身體支離破碎。在巴黎市中心加利埃尼(Joseph Simon Gallieni,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巴黎城防司令,巴黎的拯救者)的雕像也處於法國警方的保護之下。

法國總統馬克龍6月14日在發表全國電視講話中說道,「我們共和國不會從歷史上抹去任何名字。它不會忘記任何藝術品,也不會拆除雕像。」圖為今年3月馬克龍在參觀口罩工廠後發表講話。(AP)

拆除奴隸販和殖民主義者的雕像成為抗議種族示威的變種,正在西方世界蔓延。此舉似乎可以緩解示威者內心的怒火,但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無論是美國還是英法德,整個西方社會難以迴避的歷史是殖民主義時期。在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傑出人物的出現都是適應社會發展和時代需要的結果。他們本身有歷史侷限性,也有歷史功績。一代人只能幹一代人的事。不能以穿越的視角看待現實問題,不能以後人之要求苛責於前人。

一些人之所以稱之為偉人,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們比一般人看得高、看得遠,做出了推動時代前進的事。樹碑立像表達了民眾對歷史人物貢獻的感念,同時感召後來的民眾精神的意義。

推倒雕像,以現在的標準清算過去,是歷史虛無主義。

佩洛西所在的美國民主黨正在收割反種族歧視的政治紅利,無底線迎合示威者的訴求。圖為6月8日佩洛西在新聞發佈會上公布一項立法,旨在追究警察部門的責任。(AP)

看待歷史人物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範圍之內,只有將歷史人物放在他們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中,才有可能對其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看待歷史人物也要從他一生的全部活動出發,結合社會歷史條件與歷史人物個性的實際,以發展的眼光進行全面的探討,不能侷限於一時一事,抓住一點概況一生,攻其一點不及其餘。

反對種族歧視無可厚非,但不能矯枉過正。普通示威者的過火言行可以諒解,但是一些政客推波助瀾支持推倒雕像或者更名運動,實際上扮演了清算歷史的壞角色。

美歐需要對殖民主義時期的歷史進行反省,曾經的種族傲慢、掠奪文化不應該被過度美化,但反思歷史,不等於否定基本事實,更不是重新換一套標準。

消滅種族歧視需要如今的在位者拿出改革者的魄力,為有色人種提供更多平等的機會,革除現有社會的弊病。「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向古人開刀是轉嫁矛盾,由此帶來的否認歷史的危害將更加深遠,無助於彌合分裂的社會氛圍,為以後更大的動盪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