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示威】怎保持抗爭運動「keep住去」?他們有「黑人經濟圈」
美國非裔男子弗洛伊德(George Floyd)5月25日死於警員暴力執法,觸發美國各地有關反種族歧視,以及反警暴的示威。示威運動持續超過兩周,由初期的激進,到6月漸回歸平和,然後近日又有可能變得劇烈之勢。示威者試圖以不同方法保持運動勢頭,而這些方法竟有香港的影子。
↓↓↓非裔漢疑因警方過度暴力執法致死 導致美國以及其他國家多處發生示威或騷亂:
「黑人經濟圈」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社會學教授、The Politics of Protest: Social Movements in America(暫譯《抗議政治:美國社會運》)作者邁耶(David S. Meyer)指出,讓運動持續的訣竅是保持人們的參與度,不時尋找不同事情讓大家做。
香港有「黃色經濟圈」的概念,透過消費等經濟方式支持「同路人」。自2014年起一直在美國組織反警暴抗議的埃利奧特(Umaara Elliott),今次亦一直在鼓勵「同路人」支持黑人擁有的企業,並鼓勵他們向援助黑人的團體捐款,以其他行動來支援示威活動。
社區動員與網絡文宣
曾參與約10場示威活動的葉波亞(Patrick Yeboah)就組建一支約50人的社區小隊。他認為,示威活動增加人與人之間聯繫,社區意識有助激發人們力量,大家能在群組互相溝通。
示威現場有不少警察使用暴力情況,「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策略師麥克哈里斯(Thenjiwe McHarris)表示,雖然鏡頭未能阻止警方的暴行,但他們的團隊會拍下這些過程,並上載到互聯網讓全國民眾知道。
↓↓↓想了解其他地方的示威情況,請點擊放大觀看:
年長一輩參與不可或缺
人的時間及體力都有限,不能指望他們每日都能參與示威。要持續下去就需休息與接力。這次示威的參與者數量眾多,而且不分種族,可謂減輕示威者的負擔,大家可以在疲倦時先退下休息一、兩天,然後又再次上街。
有示威者就向霍士新聞網絡(Fox News)透露,每晚有85%的參與者是新面孔。在孟菲斯領導示威的哥蒂(Frank Gotti)就指出,當地抗議活動仍然和平進行,最大的動力是年長一輩的參與。
若示威只是流於「打卡」而非基於信念,運動勢頭可能會逐漸消失。有示威者擔心人們是為「打卡」在社交媒體分享,或是視上街為潮流,擔為熱潮後這些人不會繼續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