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遜確診新冠肺炎】群體免疫的現世報 勿再短痛變長痛
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3月27日確認其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檢測結果呈陽性,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幾周前,全世界熱議的「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餘波未定,約翰遜便中招了。
可以說約翰遜為其此前的傲慢付出了代價,「群體免疫」也無人敢再重提,但與此同時必須要澄清的是,當輿論一邊倒地對約翰遜和其防疫思路予以批判,也應注意到,英國政府並非完全坐以待斃。譬如,約翰遜內閣第一時間就加緊重症監護病房資源的供給。事實上,唐寧街10號的潛在邏輯是:防止民眾當下因恐慌情緒而擠兌醫療體系,延長應對疫情的時間,等待輕症患者自愈,為重症病人的治療騰挪有限資源,降低死亡率。
但這套思路最大漏洞在於,隨着愈來愈多英國民眾呈現相關病症,社區感染成片出現,當確診人數過萬,社會恐慌自然就會蔓延,也自然會有更多人湧進醫院,即便醫療資源已然加強供給,也依舊難堪其重。「群體免疫」思路下的「延緩」政策也隨之前功盡棄。約翰遜政府設立了一個完美假設,但現實永遠不是完美的。
疫情至今仍在全世界肆虐,說明我們對疫情的了解還很不充分。以數據最豐富的中國疫情情況評估,重症率約為20%,若存在嚴重交叉感染的現象,部分地區重症率甚至可逼近30%。人們重症了就會去醫院。也就是說,縱使政府不做檢測,又或是因工具有限做不了大量檢測,令得確診人數維持在較低水平,醫院也會出現大量病徵嚴重的患者,死亡人數也會不斷增加。
查理斯王子、約翰遜首相、衛生大臣,一眾理應受到最嚴密防疫措施保護的政要相繼確診,社會怎能不恐慌?遑論還有那麼多有症狀卻無法接受檢測的人存在?
其實,約翰遜政府應對措施緩慢,這其中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小政府」。在民眾沒有普遍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社會缺乏防疫共識的情況下,民選政府自然會對採取強制性措施有所顧慮,擔心侵犯到選民的眼前利益,擔心被民意所吞噬。所以,當法國宣布進入「戰爭狀態」,英國也僅是加強部分措施,依然沒有提到任何英國輿論已經呼籲再三的封鎖政策,譬如強制關閉公共場所、取消集會、關閉學校……
而且,進一步說,政府與主導輿論的媒體互不相干,決策者無法藉媒體宣導凝聚輿論共識,只能等待「合適的時機」,即只有在大多數民眾要求下,政府才有可能採取全民禁足式的強力措施。所以,一直等到3月20日,英國政府才正式下令,即刻關閉全國所有酒吧、餐廳、咖啡廳,明天不得開門營業。
這是「小政府」的心結,美其名曰之「無為」,實則卻是無能為力。
▼疫情下的英國
而明明能發揮更大警示作用的西方媒體,在前期卻一直盯着中國、伊朗、韓國等地的疫情慘狀,指責這些政府在疫情初期無所作為,可是對於本國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情況,卻沒有對茫然無知的民眾展開大力呼籲。很多歐美民眾抱有「死亡率不高」、「只對老年人有危險」、「比流感死亡率高不了多少」的錯誤心態,普遍盲目樂觀。結果疫情真正來臨之時,都沒有做好準備。
民眾的恐慌情緒會使政府維持正常經濟狀態的初衷落空。事實證明,在抗疫攻堅這個階段,那些想要經濟和防疫兩者兼得的政府,都先後令本國遭受巨大災難。這也更加說明,在面臨疫情這種重大挑戰時,政府必須打破「小政府」心態,擔當強有力的角色。
後續閱讀:
不僅是英國,歐洲各國確診病例不斷激增,防疫策略被迫升級,很多國家原有的「延緩傳播,自然免疫」策略都正在向「消滅病毒,等待疫苗」的方向轉變。面臨現實,當時批評中國封城等措施侵犯人權的歐洲各國,也都在相繼採取類似措施,對社會活動按下暫停鍵。區別在於,中國是長痛不如短痛,歐洲卻是短痛變成了長痛。
最後,希望染病的約翰遜有驚無險,儘快恢復。剛經歷了脫歐的英國本還在陣痛中,而眼下抗疫還在戰鬥關鍵期,從積極的視角來看,英國政府宣布了一系列新的財政舉措,對英國來說也是歷史性的,包括政府介入企業支付工資等行為,無疑於高調宣布自己暫別資本主義,準備與病毒死戰到底。
回望約翰遜近幾年的政治決定,能夠贏得選舉而又做到了順利脫歐的他,自有其過人之處,絕不可能似網絡上所調侃的那般愚昧。相比大多數國家,英國的最終情況應該不會太差。最後,希望這不僅是一個祝願與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