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20提要求 中國對世界形勢的一次進攻性表態
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特別視頻峰會3月26日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四點倡議,但在闡述倡議時,他多次使用的措辭是「必須」「要」。「各國必須攜手拉起最嚴密的聯防聯控網絡」,「要攜手幫助公共衛生體系薄弱的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能力」,「要集各國之力」,「要探討建立區域公共衛生應急聯絡機制」,「要發揮二十國集團的溝通協調作用」,「要實施有力有效的財政和貨幣政策」,「要加強金融監管協調」,「要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要保護弱勢群體」。
在G20視頻峰會之前,習近平25日晚同默克爾(Angela Merkel)通話稱,「要兼顧當下和長遠,統籌國內效應和全球影響,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穩市場、保增長,穩就業、保民生,同時推動市場開放,確保全球供應鏈開放、穩定、安全。」在G20視頻峰會之後,習近平27日同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通話,他說「當前情況下,中美應該團結抗疫」。
「應該」、「必須」、「要」,這些措辭語氣並非商量,而是強烈表達了中國的主張。
在疫情防控上,中國能夠十分堅定地要求建區域公共衛生應急聯絡機制、拉最嚴密的聯防聯控網絡,背後是中國防控疫情的成功經驗。兩個月扭轉控制住疫情,扭轉局面,這一點十分關鍵,中國有充足的話語權。
尤其在各國都急需抗疫物資的情況下,中國已經向英日韓等18國提供了物資採購便利,向80多個國家提供抗疫物資援助,向100多個國家分享了抗疫經驗。可以說,隨着生產發展的逐步恢復,中國將是各國抗疫物資供應的關鍵一環。
本國疫情爆發之初,中國致力於避免成為攻擊的對象。在美歐成為全球疫情新的震中,自顧不暇時,中國迅速轉變姿態,對擔當公共衛生領域的全球領導者角色做好了準備,沒有畏首畏尾。這已非積極有為、主動有為可以概括。從被稱為東亞病夫,被指責是中國病毒,到現在要求各國如何去抗疫,這樣的翻轉完全是在進攻。
中國正在利用西方的缺位以及自身的優勢,向長期以來的對華偏見發起進攻,向阻礙世界形勢轉圜的障礙發起進攻。
在全球經濟形勢上,習近平強調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要兼顧當下和長遠」,「要實施有力有效的財政和貨幣政策」,「要加強金融監管協調」。
什麼是有力有效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為什麼要兼顧當下和長遠?這些話語的背後實際上是奉勸各國不要只是用救濟的眼光解決問題,如果只是單純用財政和貨幣政策,並不解決根本問題,真正有力有效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是建立在健康的經濟肌體上的,致力於長遠發展的結構性改革必不可少。
結構性問題早已成為制約全球經濟動力釋放的主要問題。2016年,習近平在杭州G20就提出,應該致力於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通過創新驅動發展和結構性改革,為各國增長注入動力。從2016年提出結構性改革,到如今要求「兼顧當下和長遠」,這其實是在追問各國「為什麼遇到疫情後經濟會受到如此嚴重的打擊,為什麼經濟社會的防禦能力如此不堪一擊」,不弄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不反思,就無從談解決問題。
一直以來,G20各成員方都提交了各自的中期增長路線圖,其中存在的不足也顯而易見。沒有這次疫情之前,各成員方的關鍵政策承諾側重點就各有不同,沒有關於相互協調的說明,存在相互競爭或相互抵消問題,甚至導致「零和博弈」造成對於全球經濟的整體外溢效果為零甚至為負。這次疫情之下,更是亂了手腳。概括來說都是「有整體目標,無全面協調」。中國提出「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是針對當下各國自行採取經濟刺激方案而來,更是對各國經濟政策長期以來各自為政的弊端而來。
不進行結構性改革,不加強整體的宏觀協調,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2016年杭州G20以來,但凡重要的國際經濟場合,中國都會發出呼籲,提出倡議,一直在鞏固自身的主張。此次G20特別峰會,習近平的用詞是「要」,態度顯然愈發強硬。
作為率先管控住疫情,並一直持續進行結構性改革的大國,中國有足夠的底氣,對構建相互包容和更公平合理的經濟發展態勢發起進攻。此次疫情,考驗的不只是公共衛生管控能力,更是對各國的經濟治理、社會治理、政治魄力的全面檢閲。誰能儘快管控局勢,誰能率先從危機中走出來,一步之遙往往已定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