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的華為:「中國威脅論」將走向何方

撰文:鄭瑞
出版:更新:

農曆新年將至,剛過去的己亥年不僅是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的一年,也是中美科技競爭激化的一年。
以華為為首的中國科技企業,在這一年中遭到美國的制裁威脅,一紙「出口禁令」對多數美國之外的企業來講,猶如一把尖刀架在企業的命脈之上。
然而,華為還是倖存了下來。

2019年年底,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透露,華為預計2019全年實現銷售收入超過8,500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18%左右。同時,這一年全球已有700多個城市、世界500強企業中的228家,選擇華為作為數字化轉型的夥伴。徐直軍也稱,2020年將是華為比較艱難的一年,並表示「生存下來是第一優先」。

其實,說華為「倖存」並不貼切,畢竟這不是「幸運」或是「僥倖」的結果。華為從2018年被美國正式調查開始,經歷了高管被捕、被列入美國商務部「實體清單」、又險些因此遭到美國聯合全球盟友的「圍堵」。即便前路依舊危險,華為兩年來能繼續生存和發展,已算是出人意料。

華為靠什麼生存下來?

首先必須承認的是,華為厚積薄發的實力是生存下來最重要的基礎。多國政府和企業明確表示在5G技術商用的建設上需要與華為合作,乃至一直配合美國特朗普政府的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也表示若要英國禁用華為,必須先有替代商。事實證明,華為在這一領域的確已經成為競爭力的佼佼者。

但除此以外,華為的經營觀念和對行業競爭的看法,體現了和西方「二元對立」完全不同的邏輯和價值觀。在華為看來,商業競爭不該是「你死我話」的較量。

+1

西方對華為的普遍擔心,是華為真正脱離了美國的依賴,甚至技術水平超過美國之時,是否會像美國今天一樣對競爭對手「趕盡殺絕」?

任正非給出的答案很簡單,對於華為產品核心技術的「備胎計劃」,他表示,「備胎備胎,胎不壞,為什麼要用?」對於自主研發的成果,他表示,「我們自己不生產,交給對方生產,要不然全世界的供應商怎麼對我們那麼好。」總之,華為相信的理念是只有「朋友遍天下」方能站在山頂。

這種狀況可能只是「在野黨的空頭支票」,但或許也並非沒可能發生。商界競爭合作並存,供應鏈上的企業脣亡齒寒,多個競爭對手都不願看到華為受到制裁,從而影響自身業績。比如美國高通(Qualcomm)CEO莫倫科夫(Steve Mollenkopf)表示將盡最大努力支持在中國的客戶;思科(Cisco)的CEO曾表示,美國政府不該擔心華為會在興建5G競賽中獨佔優勢。

從行動上來看,華為在2019年已經開始向美國企業轉讓5G技術進行洽談,任正非表示「幫助美國建立起5G的產業」對華為有利。這種罕見的表態或許說明,拋開零和博弈的思維,雙贏更可能實現。

在今天,美國認定中美關係的競爭已經成為主流,以上邏輯顯然難以被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接受。但是若華為真的開始向美國進行技術轉讓,對美國通訊技術升級起到積極作用,那麼商界的天平自然會向更合作的方向搖擺,所謂的「華為威脅」就不攻自破了。

西方視華為為威脅的背後,有「中國威脅」的很大因素。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二)在2015年參觀華為公司在英國的總部。(Reuters)

中國如何跳出二元對立的語境

就像任正非不可能去對「華為威脅」避而不談,當今世界,「中國威脅論」已經難以迴避,更無須迴避。

無論是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即將成為最大消費市場的體量,還是中國軍事實力增長的速度,或是中國仍在提升的國際影響力,都將讓美國更為警惕甚至忌憚。中國固然可以繼續強調「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都絕不稱霸」的原則,但是就像華為反覆強調不做「孤家寡人」一樣,現在的西方世界,至少作為霸主的美國不會相信。

必須承認,中國的確有全球戰略佈局的需要,民族復興的「中國夢」首先就是富國、強國之夢,繼續增強綜合實力,和華為要「站到世界最高點」的理想有共通之處。對於發展自身的很多具體目標,在地區局勢和國際組織中的作用,中國在韜光養晦的同時有所作為,看似是對已經暴露的矛盾有激化作用,但是也可能是另一種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和相互理解的開始。

新範式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從實踐中實現。華為要和競爭者合作共贏,甚至要創造競爭者來改變企業合作的生態,未必不能形成更加良性均衡的行業勢態;中國舉起自由貿易的旗幟,強調全球多極化和國際關係的公平,對全球氣候變化、反恐、維和等問題發揮更大作用,真正實現「強而不霸」的實踐,才能最終破除「中國威脅論」的語境。

外界開始認識到中國的實力提升,或許就是這一過程的開始。畢竟,華為的競爭對手都是因為認識了華為並且經過多年的合作交手,也獲得了合作的利益,所以報以尊重的態度。過去,美國對「中國威脅」的炒作如今成真,美國認識到中國真的有超越自己的可能,這種焦慮恐怕必須經歷長期博弈,以及中國在「鬥而不破」的前提下有效管控來逐漸化解,最終讓合作重回兩國關係的主流。

曾經「中國威脅」只是想像,今天這種想像因為中國實力的崛起成為真實的恐懼。然而這並不意味着「中國威脅」只能愈演愈烈,一旦對立的語境不再合適,那麼這種威脅論終將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