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阿拉伯之春】十年內戰人間地獄 盤算利比亞和敘利亞的經濟賬
2020年1月下旬,在土耳其宣布派兵,並在利比亞前線部署先進地對空導彈等裝備後,利比亞東部「國民軍」(LNA)的攻勢似乎有所減弱。但這較之利比亞自2011年以後內戰不斷的現狀,終究只算是其中一個波折。
目前,LNA軍與西部「民族團結政府」(GNA)的「大戰」已大為縮水,交戰雙方總共只有12,000名利比亞人,即7,000名GNA軍和5,000名LNA軍。剩下的是近20,000名俄羅斯、蘇丹、阿聯酋、蘇丹、土耳其的「僱傭兵」。
至此,外界總算可以發現,被這場大戰摧殘了10年的利比亞,再也組織不出,也不會有勢力投入更多兵力了。而這差不多也算是「阿拉伯之春」後中東戰場的一大縮影,也門、敘利亞等國的局面亦然。
比起尚能維持基本社會秩序的埃及、突尼斯等國來說,利比亞可算是「阿拉伯之春」的一大悲劇,自2011年利比亞爆發武裝衝突以來,近20萬人在該國國內流離失所。其經濟狀況更為不堪。
在2010年衝突爆發前,利比亞可因其石油取得每年320億美元收入。但「革命」之後,2011年的內戰就使其當年的經濟增長率降為負61%。油氣收入佔利比亞國民生產總值超過80%,佔出口收入多至97%,這種現狀使該國的發展立刻被內戰打亂了節奏。
在2014年到2016年間,以哈夫塔爾(Khalifa Haftar)將軍為首的軍事強人取得了利比亞東部油氣田產區,隨後,俄羅斯石油公司又在2017年2月與利比亞石油公司簽訂投資和原油採購協議,法國也在利比亞東部確保了自身利益。這使得利比亞實際上已經因油氣資源的爭奪而陷入分裂。而這種戰亂頻仍的局面,也使得其經濟指標難以被統計。
同理,另一個進入戰爭狀態的「革命」國家也門也幾乎走到盡頭。因武裝衝突持續,也門財政資源流失嚴重,其經濟一直依賴沙特阿拉伯等國家支援「輸血」,處在崩潰邊緣,其貨幣里亞爾(Yemeni rial)也持續貶值。
就目前也門的現狀來說,自從胡塞武裝組建「救國政府」,並在2014年9月奪取其首都薩那之後,流亡的也門哈迪(Abdu Rabbih Mansour Hady)當局就一直難以扭轉頹勢:目前,也門國家85%財政資源流失,石油和天然氣出口近乎停頓,其他外匯供應也因喪失領土而減少。
雖然自2015年3月後,以沙特為首的多國聯軍展開了針對胡塞武裝的「反恐行動」,但雙方直到2019年仍維持拉鋸戰狀態,這讓處於流亡狀態的哈迪政府頗為苦惱。雖然沙特當局已向流亡中的也門中央銀行注資30億美元,但這並不能阻礙也門里亞爾一路暴跌的頹勢:2014年時,1美元可兑215也門里亞爾,到2018年,1美元就可兑800也門里亞爾。
類似的局面也發生在了敘利亞,據「敘利亞政策研究中心」2015年時估計,戰爭給敘利亞造成的整體經濟損失約為2,550億美元。聯合國也在2015年時指出,如果敘利亞危機延續到2020年,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將高達約1.3萬億美元,接近西班牙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而敘利亞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要恢復至動亂前水平,將需要10到15年時間,其經濟水平也已至少倒退30年。
中東地區內戰頻仍的現狀與歷史基礎有關。100多年的歷史充分顯示,英法等歐洲強權在中東地區劃分領土和勢力範圍時,完全無視中東的自然地理、民族、宗教和歷史傳統,這是導致阿拉伯地區無法臻至穩定,長期處於紛爭和碎片化狀態的一大主因。隨着美、俄在二戰後取代英、法於該地區取得主導權,當地的政治派系又在冷戰對峙的大環境下連續遭遇拉鋸爭奪。
這種爭奪的結局,無疑讓阿拉伯世界在20世紀到21世紀的百年間多次因外力走上歧路,其發展與改革的路線也容易被政變或武裝衝突輕易打斷。而戰亂又繼而令失業和貧困的情況惡化,為極端思緒乃至恐怖主義提供了富饒的土壤——當旁觀者們回顧這種歷程時,或許就可以對「阿拉伯之春」及其現況表現出悲憫與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