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北約「做壽」 歐盟醞釀反抗

撰文:唐曉東
出版:更新:

2019年度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峰會於上周三(12月4日)在倫敦閉幕。在北約的宣言中,外界可以看到這個組織光榮且矜誇的一面:70歲生日、見證「鐵幕」落下三十周年以及歐洲國家「集體防禦」的基礎。不過,當美國在牽頭高呼「我們正在取得良好進展,我們必須並且將做更多的事情」時,以德、法為首的歐盟可能就不這麼認為。

北約的靶子已不再合理

華沙公約組織(Warsaw Pact)和「鐵幕」已經隨着蘇聯解體而消失,北約的對手不復存在,但這並不妨礙北約繼續對美國豎起的靶子射擊。譬如本次峰會的倫敦宣言就在第三、四款內容中,以全文最長的篇幅,強調北約身為「防禦性組織」,對俄羅斯「侵略」等行為要有戒備。此外,大會甚至還應美國總統特朗普要求,首次把中國寫入議題。

這種議題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在《單向度的人》(One-Dimensional Man)一書中提到的:「北約」並沒有指明它是「北大西洋沿岸各國」之間的條約,否則人們可以質疑希臘和土耳其作為它的成員國的地位是否合理。而今,隨着北約加入了愈來愈多中東歐國家,還把中國作為關注對象,「北約」這個符號的合理性自然是值得懷疑的。

法國總統馬克龍以「腦死亡」論成為北約的最高調批評者。(路透社)

面對北約被美國支配的局面,歐洲的主要大國已經先後有了動作。除去在11月兩次批評北約「腦死亡」的法國總統馬克龍之外,屢次出面「批評」馬克龍、為其打圓場的德國總理默克爾也很突出,這兩位領袖雖然風格不同,但他們對建立歐洲武裝力量、擺脫北約的決心是一樣的。當下,德法之間在歐盟體系內的互動超過了外界的想像,雙方對北約也都沒什麼真實的善意。

曾經採訪過馬克龍、得到「北約腦死亡」一說的《經濟學人》認為,歐盟經過二十一世紀前二十年的錘煉,其政治理念與內部體系已在德法引領下日臻成熟。相對於北約空襲南斯拉夫時歐盟耽於其複雜組織架構、又缺少武裝力量的局面,歐盟集體防務在2016年英國脫歐後的大力推進是值得注意的。

歐洲自立的必然

就2016年之後的歐洲局面來看,建立「歐洲防務聯盟」、組建歐盟聯合軍隊和歐盟軍事司令部、強化本身的防務能力、減少軍事上對美國的依賴,已成為長期必然的趨勢。

隨着特朗普政府上台,美國及北約對歐洲的壓迫更為突出。特朗普早在去年7月的北約峰會已要求歐洲各國將本國GDP 2%的防務費用增至4%,這種近乎於敲詐的做法,引起了歐盟國家普遍反感。

此外,美國針對俄羅斯的強硬措施讓身處對俄第一線的歐洲國家感覺利益受損。特別是特朗普退出《中程導彈條約》後,此舉給仍身處北約架構下的歐洲國家帶來了安全隱患。

再者,歐盟已經於全球貿易戰風潮中被迫扮演第三陣營角色,在政治領域具有足夠發言權,面對多變而複雜的國際環境,防務自由似乎就成了一種順理成章的選擇。因此,隨着歐洲國家在軍事、經濟、政治等領域接連受損甚至受辱,一種「美國不再可靠」的情緒自然會加速歐洲軍隊的誕生。

比起馬克龍相對具刺激性的「北約腦死亡」一說,德國政要的發言似乎更為務實。德國現任防長、默克爾的繼任者卡倫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已在11月12日發表講話,強調「美國干預事務的意願與能力和其在北約中的實際體量已不相稱」;她還呼籲歐洲必須保護自己,歐盟攜手可以「度過一切難關」。

上周日(12月1日),現任歐盟委員會主席、德國前防長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也拿出了「在未來五年內採取大膽步驟,建立一個歐洲防務聯盟」的計劃。她還委任法國前工業部長布雷頓(Thierry Breton)負責歐盟航天、國防相關建設,並掌管總額為130億歐元的「歐洲國防基金」,嘗試在七年內整合歐洲國防事業。

至此,德法對於美國以及北約干預歐洲事務的反感可算是一目了然。在德國看來,馬克龍的激烈言詞也許只是太過招搖,其觀點卻是無可質疑的。而德法在北約七十周年誕辰後,仍將在尚未正式「腦死亡」、且具備打擊力量的組織架構內,繼續其歐洲自立的嘗試。

上文刊登於第192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2月9日)《70歲北約「做壽」 歐盟醞釀反抗》。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