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威脅論到大國悲劇 美國讀懂中國了嗎?

撰文:蕭予
出版:更新:

從10月中開始,芝加哥大學教授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的中國行還未結束,由其掀起的一股「颶風」也還在持續蔓延。 米爾斯海默被中國學術界關注是有緣由的。

宏觀而論,今天正處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美兩國之間因貿易戰這場持久戰已經鬧得不可開交,再加上香港反修例風波,中西方一場又一場基於不同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且沒有硝煙的輿論戰此起彼伏,人們都想看看這位被美國尊為國際關係領域權威的學者,會如何解讀今天的世界大勢。

往細處講,則是米爾斯海默自身的爭議性,從「中國威脅論」到「大國政治的悲劇」,再到斷言「中國不可能和平崛起」,每一個話題似乎都能充分調動起人們的好奇心,人們也不禁想問:面對今天的中國和大變局,米爾斯海默是不是到了「自我批評」的時候了?

從米爾斯海默頻繁的講話來看,這位國際關係裏「進攻性現實主義」的理論創始人還是用原來的一套思維模式和理論體系看待今天的中國和世界。在米爾斯海默看來,中國威脅論如舊,大國政治的悲劇也繼續存在,中國無法和平崛起更是成為其這次中國行的底色,貫穿始終。

舉例來說,在10月15日與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金融學家吳曉求教授的對話中,米爾斯海默提出在當今無序的國際政治環境中,沒有國家能夠確保自己不受攻擊,唯有最大限度提升實力,才能生存下來。他分析指出,美國一路擴張與征服,才成就今天的超級大國地位,這是唯一生存法則,中國崛起也會如此。

米爾斯海默預言中國將先在亞洲地區確立霸權地位,進而將美國逐出亞洲,而美國不會在這個過程坐以待斃,他認為,中國的周邊國家都會成為美國的同盟,從而形成一個平衡的聯盟來對抗中國,比方說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度、越南、新加坡等。

所以從中國威脅論到大國政治的悲劇,以米爾斯海默還代表的美國真的讀懂中國了嗎?顯然沒有。當以西方為主導的國際關係理論面對現實問題越來越缺乏解釋力的時候,也許讀懂中國或者讀懂今天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前提,需要從理論本身着手。

作為進攻性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創始人,米爾斯海默因其在推動中國威脅論中的作為而聞名,這位國際關係進攻性現實主義理論創始人,在他的代表作《大國政治的悲劇》一書中對於大國競爭有着十分悲觀的描述,他認為在缺乏安全且無法確定他國意圖的世界中,大國之間出於理性都會追求霸權。基於這一判斷,他一貫認為中國勢必無法和平崛起。

當目光聚焦中美時,一如他那絲毫沒有浪漫幻想可言的理論一般,他數次強調中美之間無法避免大國政治的悲劇。

人民大學重陽執行院長王文在開場白中略帶戲謔又誠懇地將米爾斯海默介紹為中國威脅論的炮製者,並附言「我專門寫過文章批駁他的觀點」。聽罷米爾斯海默輕鬆一笑,很快融入到現場氛圍。

當然,從探討學術的角度出發,並米爾斯海默嚴密推論地提出「中國不能和平崛起」時,這種論斷在中國又會遭遇何種交鋒?人民大學逸夫樓大廳滿座聽眾帶着期待與質疑,等待答案揭曉。

米爾斯海默在與關注互動的環節,仍然嚴防死守,捍衛自己所提出的「中國不能和平崛起」的結論。(HK01記者攝)

可以看到,米爾斯海默傾注了大量心血來論證大國爭霸的必然性,當觀察中美近年來在各個領域出現的摩擦和競爭時,米爾斯海默也認為中國勢必不會和平崛起,並非因為中國好戰或是具有侵略性,而是因為「這是在國際體系中確保生存的最好方式。」亦因此,中國接下來要做的是設法將美國趕出東亞,當國家間互相無法知曉對方目的時,最好的方式是確保在同一地區沒有平起平坐的對手。

米爾斯海默進一步預言,中國未來有可能干預西半球政治,就像美國會干預亞洲政治一樣,因為這麼做符合中國利益。在他的演繹中,美國仍將不遺餘力地阻止中國成為統治亞洲的力量。即便現在看來,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充滿變數,但無論誰成為美國總統,美國努力遏制中國崛起的總體戰略不會改變,「重返亞洲」,只是這個遏制過程的開端。

早在6年前,米爾斯海默與中國道義現實主義知名學者、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閻學通曾有過一場關於「中國能否和平崛起」的辯論。兩人同為現實主義學者,在這一問題上,雙方都承認中國崛起的事實,但爭議在於路徑選擇。

閻學通認為,不同於美國暴力擴張的老路,中國崛起的戰略選擇空間要大得多,重視道義與政治領導力,將為中國崛起贏得國內外的更多支持。中美之間雖然難以取得互信,但可以分享共同利益。而米爾斯海默則回應稱,中國在崛起過程中試圖做好人是徒勞的,無論是鄰國還是美國,都會懼怕愈發強大的中國。

米爾斯海默的基本演繹歷經時間的洗禮反而變得更加堅固,正如他7年前曾堅稱的那樣,「我一直認為,中國不能和平崛起,至今為止,沒有中國人能夠真正駁倒我對此的論證邏輯。」

在他看來,國際局勢的發展,似乎也只是為他的理論下注腳,中國和美國的各自行為都會符合這個理論。然而,儘管米爾斯海默對於自身理論有着宗教般的信仰,但這是否能有助於完全理解中國崛起的複雜性還需另表。

應當看到,在美國掀起單邊主義,使得經濟全球化遭受貿易保護主義衝擊的背景下,世界或許更應該多一份對中國道路的理解。當「讀懂中國」成為國際上的稀缺品時,忽視現實世界複雜性的理論往往也解釋力不足,固有偏見被強化,觀念的對立和對立也隨之升級。

來到中國的米爾斯海默,輾轉於各大高校、智庫的演講台,台上的他演講風格一如既往,充滿激情甚至略帶煽動性。據悉,米爾斯海默所到之處,往往滿座之外更有觀眾席地而坐,從影響力來看,米爾斯海默此行已然圓滿。人們或許更期待的是,當年「中國威脅論」的締造者,在中美摩擦的背景下能有新的思考和觀察,只不過米爾斯海默依舊描繪了一副悲劇願景。

吳曉求在與他的對話中反駁,稱必須正視中國的崛起,要正確地看待中國的發展對全球所帶來的影響。中國的文化比較內斂,其中擴張的概念相對較弱,這使得中國不會是一個擴張成性的國家。更重要一點在於,中國內部的發展也決定了中國不會去進行擴張。雖然中國的經濟規模現在已經達到美國的60%,但它的人均水平還只有美國的七分之一。按照中共十九大的報告,說到2050年要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但是到那時中國人均GDP可能仍然難以達到美國的水平。所以中國還有很多內部的事情要去做。

米爾斯海默畢業於西點軍校,曾在美國空軍服役五年,或許是這一段切身經歷讓他更加篤信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在大國博弈中的重要地位。米爾斯海默曾經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被問到,中國缺乏像美國那樣的軟實力,所以在國際政治中缺乏道德武器,也就難以成為真正的超級強權。

不過他亦表示,即便美國的軟實力也並不高,在國際政治中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人口和財富。相較而言,軟實力是一個不需要注意太多的東西。而在此次中國之行中,同樣有觀眾問及此,米爾斯海默的答案也並沒有太多改變。

中美貿易摩擦持續一年多以來,任何談判進展都能迅速奪取各大媒體頭條的視線,而在相關討論中,「中美已進入長線競爭」則是各方共識。習近平在2018年6月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提出,「中國當前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則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來自外部的壓力讓這崛起過程充滿了沉重的使命感。

作為全球兩大經濟體的中美,往往被看作是國際秩序中百年變局的最大參與者。傳統霸權美國對中國的崛起充滿了危險的想象和被顛覆的恐慌。正如米爾斯海默試圖反覆論證的那樣,在當今無序的國際政治體系中,沒有公認的更高權威,也不存在秩序的守夜人,沒有國家真正清楚其他國家的真正意圖,也沒有國家能夠100%確定其他國家不會攻擊自己。

由此窺見,現實主義視角下,「大國關係註定悲劇」這根植於西方思想深處的叢林法則思維,讓西方無法接受其他視角,也使得「講好中國故事」成為了中國艱鉅而緊迫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