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牙仲裁」難成杜特爾特訪華主軸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今日下午抵達中國,展開其一連五天訪華行程。據菲律賓方面透露,杜特爾特將同習近平討論南海油氣勘探,早前禮樂灘撞船事件,以及曾令兩國關係陷入低谷的「南海仲裁案」。此番安排看上去似是「一啖砂糖一啖屎」,但北京方面似乎不大介意。

杜特爾特今次訪華前,中菲關係似乎經歷一些波折。今年6月,中菲兩國在正義的禮樂灘海域爆發衝突。菲方指控一艘廣東籍漁船在當地撞沉了菲律賓漁船,造成22人落水,所幸被越南船隻救起;中方則表示涉事「粵茂濱漁42212」當時正在禮樂灘捕魚作業,卻遭到7至8艘菲律賓船隻圍攻,撤離過程中不幸撞壞菲船隻,期間還試圖搜救。而今次出事的禮樂灘水域,也是中菲去年底《關於油氣開發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中規定的共同開發地區。

作為兩國重要經濟合作項目,相關地頭上爆發衝突自然應交涉解決。不過,杜特爾特今次欲首提「海牙裁決」則令人玩味。北京方面一直將「海牙仲裁案」視為中菲關係趨向低谷的轉折點,更對裁決採取「不接受、不承認」的態度。輿論皆關注北京會否因此改變對杜特爾特友善態度。

杜特爾特上任以來支持度一直高企。隨國內反華聲音漸大,杜特爾特將首次向中國提出南海仲裁案的問題。(AP)

不要給杜氏戴親中「帽子」

無論是西媒,或是中菲兩國媒體都少不了將杜特爾特標籤為「親中派」。杜特爾特上任三年多來已先後五次訪華,但從未造訪「菲律賓傳統盟友」的美國,乍看上去確實應了「親中」稱號。但杜特爾特亦同日本保持極良好關係,今年5月他第三次訪問日本時,兩國簽訂價值4000億比索(約57.3億美金)經貿協議,創造8000就業崗位;早前,杜特爾特更盛讚日菲間已進入「戰略夥伴黃金年代」。如此一來,也該冠以「親日」之名。

事實上,中國同日本分別是菲律賓頭兩大貿易夥伴,杜特爾特同兩國保持良好關係,更多是「為菲律賓人民謀福祉」而已。杜特爾特也非「一刀切」式斷絕同美國關係。按菲國軍方計劃,今年菲軍將同美國進行281次聯合軍演,較上一年多出20次,反應馬尼拉仍重視美國菲律賓安全方面地位。

只不過,杜特爾特深知以二戰後裝備為主力的菲律賓軍事實力孱弱,同臨近越南、台灣、新加坡比起來都天差地別,更不可能和北京「硬碰硬」。換而言之,他只是在主權問題同經濟發展間選擇後者而已,一切能提供經濟利益的國家都是菲律賓「好朋友」。

6月9日,菲律賓漁船在樂灘被一艘中國船隻撞沉,引起菲律賓民眾強烈不滿,紛紛到中國大使館抗議。(Getty Images)

北京會續用「經濟槓桿」

除了將杜特爾特標籤為親中派,不少人認為總統今次訪華提出「南海仲裁」乃因其面對國內巨大民族主義壓力,不得不做出「愛國宣誓」。這樣的論述有其道理,但似乎誇大了菲國內民族主義情緒;今年5月菲國中期選舉時,反對派打出「反中牌」,質疑杜特爾特淡化主權問題和南海爭議。但由於杜特爾特發起反毒戰爭「戰功顯赫」,獲得七成五民眾支持,這樣的選舉策略也不起作用。今次杜特爾特提起「南海仲裁」應不會太強硬,北京想必也會以「中菲友好」大局為重,淡化事件。

事實上,北京在安撫菲律賓民心上也做了相當工作。由於菲國憲法中對「共同開放國家資源」設立「國家需獲六成收益」條件,中國便讓步同意相關條款,將來兩國開發石油收益扣除投資方收回成本部分,由中菲兩國四六分成。由於兩國經濟體量差距,杜特爾特爭取到的「巨額利益」對北京而言是可接受成本。若能透過讓利換取半壁南海局勢安寧,打通「海上絲綢之路」最近中國一段,可算是一本萬利。而中國較為封閉的政治體制,也令政府決策避開「民族主義壓力」直接落實。

一直以來,北京對周邊國家外交戰略均以「擱置爭議 共謀利益」為核心。無論是針對緬甸及巴基斯坦的經濟走廊計劃,或是早前同日本規劃「共同投資一帶一路」,皆展示這一思路。而杜特爾特的執政理念,亦以經濟發展為優先選項。只要這一「默契共識」不變,「提出海牙仲裁案」無從掀起什麼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