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夷文之亂:選舉解決不了的馬來西亞族群衝突
作為大中華地區外唯一保留全國性華文教育的國家,馬來西亞華人一直以華教為傲。畢竟即使是華人人口超過八成的新加坡,都在李光耀指導下廢除華教體系。其中,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總)及馬來西亞華校教師聯合總會(教總)作為華教核心,過去數十年無論政治風潮如何,都備受華社尊重。然而數日前,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Mahathir bin Mohamad)卻指控董總為「種族主義團體」,更放話「是否廢除董總應由警方調查決定」,馬來人同華人社群關係更陷入高度緊張。
爭議的起源看似微不足道。上月25日,大馬華文報章《星洲日報》披露,自2020年開始大馬國民型中學國文科(即馬來文)中,增設「爪夷文單元」。爪夷文即以阿拉伯字符書寫的馬來語,在20世紀初馬來語全面拉丁化前,一直是馬來文主要書寫形式。教育部隔日表示:爪夷書法藝術(seni khat)只佔小四國文課本中的6頁,且沒有被納入考試範圍。
誰是馬來西亞的主人
即使如此,「爪夷文入華校」仍觸及華社敏感神經,包括董教總在內華人團體均出聲反對。有反對者表示:目前華小學生已需要學習馬來語、英語和華文三種語言,額外學習「現實生活中用不到」的爪夷文將增加學生負擔,百害而無一利。
另由於爪夷文當下多用於宗教或馬來文化場合,相當部分華人認為政府試圖藉教授馬來文,將伊斯蘭教傳入華校內。而反對黨中華人黨派亦藉機放大「爪夷文威脅」,人聯黨宣教陳國盛便放話稱:「現在要求鑒賞書法,五年級時便要求背誦格言和諺語,六年級時就要求列入考試範圍」,以滑坡論述爭取對執政黨失望的華人選民。
馬來人團體見華人如此反應,亦大感憤怒。對他們而言,馬來文化不僅是本族群文化,更應是國家文化的一部分。前執政黨巫統副主席沙比利警告董總「不要忘記這是馬來人的國家」,更威脅稱:「馬來人的火燒起,肯定能燒去(華人)沙文主義者的每一吋皮膚」。首相馬哈蒂爾也批評董總為「種族主義者」,令去年大選中幾乎一邊倒投票給希望聯盟的華人大為失望。
大選解決不了的種族問題
事實上,如今困擾馬來西亞的,依然是那個延續六十年的老問題:馬來人究竟該是這個國家的主人;或和其他種族一道,只是國家平等的一部分。今次包括董總在內華人群體曾質疑:如要學習馬來書法,為何不一併學習漢語和泰米爾書法。但在馬來人看來,容許華人保有獨一無二的華教體系已是恩賜,「他們還想要什麼」。
去年5月的大選中,馬來西亞改朝換代,統治國家一甲子的巫統被趕下台。相當部分華人選民相信大部分成員為華人的民主行動黨既然已是議會第二大黨,自然可改變積弊已久的種族體制,更敢於發聲。與之相對,當國會執政陣營中三分之一為華人時,馬來群體憂心華人有足夠實力推翻「馬來人優先」的社會契約,立場漸轉保守。加之過往中庸的巫統為壯大「反對派力量」同較保守的伊斯蘭黨合流,令保守派陣營更為強大。在此背景下,爪夷文風波擴大並不意外。
面對如今僵局,不少華人將憤怒投射到民主行動黨上,認為他同過去的馬華公會一樣,「當家不當權」。事實上,馬來西亞政府去年換屆後,已在多個華人關心的問題上「跳票」:如承認華文獨立中學統考,賦予華人新村永久地契等,華人本就對行動黨累計怨氣。加之華社對伊斯蘭教的恐懼及對爪夷文的不理解,終令華社對行動黨不滿爆發,行動黨籍教育部副部長張念群被譏為「爪夷文教育之母」;過去被視為政治明星的國防部副部長劉鎮東也因為政府辯護保守批判。
更多華人則失去對馬哈蒂爾的念想,認為其不再可能實踐希望聯盟競選時的承諾。然而,馬哈蒂爾一直不諱言「用馬來文化同化華人主張」,更曾在90年代末發動「茅草行動」大肆逮捕華教及華社領袖。這些事實在去年「華人團結促變天」的大潮中被忽略;如今追悔莫及,也有些黑色幽默。
當「新舊政府都一樣」的看法在華社中蔓延,數十年來藉助「政府變天」改變族群待遇的希望消失,華社不可避免陷入彷徨。究竟該接受馬來人定下的社會契約,在現有框架下爭取「小的改良」,或是轉向更為激進的抗爭手法,大馬華人已走到新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