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G7前迎普京 歐洲眼中的多極世界
本年的G7峰會將於8月24至26日在法國西南端的海岸城市比亞里茨(Biarritz)舉行。因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遭排除在外的俄國總統普京,將在會前的周一(8月18日)到法國總統的夏季渡假地、中世紀古堡布雷岡松城堡(Fort de Brégançon)與馬克龍見面。
這次會面將有兩大主題:一是烏克蘭東部遲遲未解的軍事衝突,二是歐洲與俄國之間要如何在維繫「伊朗核協議」一事上合作。
這兩大困難絕非片刻能解之事,也需要更多國家的參與,因此此時的「馬普會」更重要的是其政治意義。
馬克龍漸成歐俄關係核心
在法國一方,馬克龍似乎是要取代德國總理默克爾,成為俄國與西方世界政治溝通的中介人。雖然默克爾通曉俄語,與普京直接溝通無礙,不過其政治實力已大不如前,反而馬克龍在新一屆的歐盟建制領導人選中皆得償所願,現已漸有成為歐盟領導核心的趨勢。無怪乎新任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上任以來多番與馬克龍見面或通話,以求助解烏克蘭東部的問題。
在飽受西方制裁的俄國,對來自歐洲的善意,也是無任歡迎——馬克龍已承諾出席2020年5月9日的勝利日紅場閱兵式,極具雙方愈發親近的意味。此舉一方面平衡俄國全面靠向中國的外交政策,另一方面也是多極化世界下的大勢所趨。
俄方為表善意,更在會面之前容許在俄被囚半年的法籍銀行家戴爾巴爾(Philippe Delpal)出獄轉成軟禁家中,獲法國媒體大肆報道。
歐俄之間的冷熱交纏
近年,西方國家與俄國看似已陷外交僵局:有烏克蘭問題,也有俄國介入各國選舉、國內政治的爭議。然而,在枱面之下,法、德兩大歐盟核心國家與俄國的經貿關係卻是有增無減。例如法、德兩國去年與俄國的雙邊貿易總額就分別提高了11%和8%;德國去年投資俄國總額接近37億美元,超過克里米亞事件爆發前的水平。
除了德國的平治汽車(Mercedez-Benz)於本年4月在莫斯科附近建立廠房,並得普京親身出席開幕禮外,法國的道特爾(Total)也有連番投資俄國在北極圈的天然氣發展項目。當然,更明顯的歐俄合作項目還有被美國威脅以制裁的「北溪二號」(Nord Stream 2)天然氣管道。由此可見,歐俄之間的關係並非如外界想像般冰冷。
歐俄關係的冷熱交纏所反映出來的,其實是在歐洲有領導地位的國家,對於自身在未來多極世界格局之中的定位與認識。
意識形態選擇多極化下如何自處
以自由民主主義為主導思想的歐洲各國,與靠近專權主義的俄國,在政治意識形態,甚至經濟政策上,皆極不相同。因此就有普京在6月底大阪G20峰會前大批自由主義之論,以及歐洲各領袖其後接踵而來的言論回擊。
可是,這個思維上的衝突,並沒有讓歐洲主要國家將俄國看成勢不兩立的意識形態敵人,反而是實務的處理雙方關係,合則合,不合則散,而非只顧對立和壓制。
其中原因無他:如果一種意識形態對自己有信心,也不怕從失敗中學習而帶來自身的改變的話,另一種意識形態若非比不上自己的落後者,則是或能有益於己的對手;這樣的一個「他者」,無論如何也不必成為敵人,故此也不值以硬實力處之。
因經濟、軍事等硬實力的多極化,未來世界的政治意識形態選項也會呈現出同樣的多極化。如何處理與他者的關係,卻不將之變為敵人,將極其重要。馬克龍這種新世代的歐盟領袖,開始想做到這一點,然而大西洋彼岸的大國領袖似乎還在走回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