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問題再發酵 為何會有特朗普口中的「安全第三國」?
美國總統特朗普為打擊非法移民,除了在上週五(12日)起宣佈搜捕國內超過2000名非法移民,還祭出「安全第三國」(Safe Third-Country)的處置方式,要求鄰國墨西哥和危地馬拉 (Guatemala)與美國簽訂協議,接收中美移民。
不過,墨危兩國並不賣賬。墨西哥外長埃夫拉德(Marcelo Ebrard)週一(15日)表明,墨西哥不能無條件接收企圖進入美國尋求庇護的中美移民。危地馬拉總統莫拉萊斯(Jimmy Morales)也基於國內輿論反對,急叫停原定於週一與特朗普的會面,簽訂協議一事,暫時擱置。
讓華府頭痛的邊境移民問題,「安全第三國」協議到底能幫到什麼忙?
何為「安全第三國」協議?
尋求庇護的移民離開原居國後,率先抵達的第一個國家若已簽訂「安全第三國協議」,該國則有責任審核其庇護申請,期間需要負責其生活所需。
這類協議此前有先例,譬如美國與加拿大之間,也有簽訂「安全第三國」協議。而歐盟處理難民庇護問題上,也制定了「都柏林規定」(Dublin Regulation),釐清每個歐盟成員國處理庇護申請的責任,規定與上述方式雷同。
按常理來説,鑑於很少中美移民抵達的第一個國家便是美國,所以美國倘若成功與墨西哥或危地馬拉簽訂「安全第三國」協議,美國處理邊境移民庇護申請的數字應可減少。
不過,仔細觀察現在遊走在中美洲、拚命向美國邊境前進的移民車隊,「安全第三國」協議對於堵截美國邊境移民的成效實在有限。
吊詭的協議僅是虛張聲勢?
首先,觀乎現今湧進美國南部的中美洲移民車隊,除了來自薩爾瓦多(El Salvador)和洪都拉斯(Honduras),其實也有很大部分移民,本身便是來自危地馬拉。那麼,吊詭的情況便出現了:美國若與危地馬拉簽訂「安全第三國」協議,協議本身就不可能應用於危地馬拉本國居民。原本希望進入美國的危地馬拉居民只會持續北上,對減輕美國邊境壓力的作用只是杯水車薪。
加上危地馬拉的社會問題,與薩爾瓦多、洪都拉斯等國類似,黑幫橫行,槍殺、襲擊、強姦等罪案叢生。相信來自鄰國的移民,不會覺得到了危地馬拉,便會感到「安全」。所以,在移民意願的角度來説,「安全第三國」協議效用不大。
另一方面,智庫組織Migration Policy Institute(MPI)分析員Susan Fratzke接受《福布斯》(Forbes)訪問時提到,回看「安全第三國」協議的先例,有關措施真正能徹底實行的可能性不大:當難民經過第一個國家之後,去到其他國家,及後再被遣返至第一國的比例人數其實不多。簡單來説,「安全第三國」協議僅是一紙空文。
以歐盟與土耳其就着接收中東及北非等國難民的協議為例。自從雙方「安全第三國」協議在2016年簽訂,超過145,500名難民從土耳其到達歐盟國家希臘。不過,直至現在只有2,441名難民因應協議,而被希臘遞解返回第一個踏足的國家──土耳其。在執法不彰的中美洲國家,這種情況難保不會同樣發生。
一籃子操作「種族牌」
特朗普自上週開始,確認要在三藩市(San Francisco)、亞特蘭大(Atlanta)、芝加哥(Chicago)、洛杉磯(Los Angeles)、侯斯頓(Houston)等至少10個城市,搜捕超過2000名非法移民,並將他們遣送回國。不過「雷聲大雨點小」,各大城市均未見具規模的搜捕行動。到了週日(14日),特朗普又在Twitter上抨擊奧卡西奧科爾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塔利布(Rashida Tlaib)等四名少數族裔民主黨女眾議員。
特朗普把實際作用不大的「安全第三國」協議放上枱面,其實就是配合以上舉措,再次操作外來移民問題的一籃子行動。至於能否真正根除邊境問題,特朗普似乎未有將它優先考慮。
種族、非法移民問題一向是特朗普討好支持者的皇牌。在議題設立及輿論控制的層面上,特朗普團隊一直能夠駕輕就熟,故即便主流進步派媒體在這些年來,多次批評特朗普激進的右翼政策,特朗普的支持者流失率一向甚低。
距離2020年總統大選越來越近,特朗普此時再次出動手中的「種族牌」,像去年11月的中期選舉前夕一樣,週期性地炒熱政治氣氛。這類輿論操作方式,相信大家已經見慣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