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意大利簽約在即 一帶一路已呈現另一種模式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在外界盛傳了近一個月之後,外交部終於在3月18日(周一)清晨由發言人、新聞司長陸慷宣布了確切消息:應三國元首邀請,習近平將於3月21日至26日先後對意大利、摩納哥和法國進行國事訪問。
外界對此性有兩個最大的關注點:其一,鑒於梵蒂岡方面殷切積極的態度,以及路透社3月17日「梵蒂岡高管透露,方濟各教宗願意與習會晤」的報道,中國首腦會否與天主教教宗舉行歷史性的會晤?其二,中國與意大利會否簽署「中意一帶一路框架協議」?這又意味著什麼?

如果說,最關注中梵方面事態進展的人在台北,那麼最關注中意方面的則無疑在布魯塞爾和華府。一旦意大利與中國簽定框架協議,則將成為首個正式參與一帶一路的七國集團(G7)和經合組織(OECD)國家,可想而知,這種「背書」行為自然會招來諸多非議。

來自華府和布魯塞爾的質疑

3月6日,意大利經濟發展部副部長傑拉奇(Michele Geraci)表示表示正磋商一份初步協議,計劃加入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促進貿易;3月8日,意大利總理孔特(Giuseppe Conte)表示「一帶一路」對意大利而言是良機,可能在3月底與習近平簽署協議;3月10日,藉「五星運動」政黨掌握實權的副總理馬約(Luigi Di Maio)亦表示,意大利加入「一帶一路」倡議並非為了加強與中國的政治聯繫,而是希望藉此刺激出口貿易。

意大利官方的表態立刻引來歐美政界的回應: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馬奎斯(Garrett Marquis)緊隨孔特8日的表態,在Twitter上表示「一帶一路是一個虛榮計劃(vanity project)」,認為意大利不應支持一帶一路;歐盟擴張及外務專員哈恩(Johannes Hahn)接受訪問時也表示:「對於中國積極進軍這一地區,歐盟應該感到不安」。

從副總理薩爾維尼(Matteo Salvini,左)、副總理馬約(Luigi Di Maio)到總理孔特(Giuseppe Conte,右),意大利官方對一帶一路皆持正面態度。(路透社)

而在輿論界,法國《世界報》3月11日發表文章,表示這將是北京的外交上重大成功,並引述法國學者戈德芒(François Godement)表示,「這無助於歐洲人的團結」;美國賓州哈利斯堡大學講師埃弗特米亞德斯(Nicholas Eftimiades)對《德國之聲》表示,「意大利加入一帶一路會在政治層面分裂及削弱歐盟,進一步加強北京『分而治之』的策略」;英國倫敦國王學院中國問題專家布朗(Kerry Brown)也認為,「中國試圖尋找一個主要發達國家來為一帶一路背書已有一段時間。他們現在就得到了這樣的背書!」

相對而言,美國的態度很易理解:一面是當下膠著而進入最後階段的貿易戰談判;一面是中國崛起所引發的美中「老大老二」結構性矛盾;再者即是鷹派當道白宮對中國的全球戰略維度。有鑒於此,很難想象美國政府會有除此以外的其他表述。

歐盟就不一樣了。在看待中國的問題上,歐盟實有不少搖擺和遲疑。一方面,尋求獨立自主的歐盟勢必與傳統盟友美國生出嫌隙,而特朗普政府「六親不認」的態度更是為此火上澆油;另一方面歐盟內部在對華問題上本身也有很大分歧。

歐洲內部矛盾:尖子生和後進生

如今對中國保持疑慮態度的,更多是人們傳統意義上的歐盟,也即法、德、比利時等西歐、北歐國家;而當目光東望,會發現中歐東歐東南歐早已經與中國開始了實際的合作:

「中歐班列」早已通車數年,截至2018年10月,累計開行量已突破11000列,運送貨物近92萬標準集裝箱,中國國內開行城市48個,到達歐洲14個國家42個城市;在巴爾幹地區,中國主持修建的、連接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至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的「匈塞鐵路」耗資40億美元,並未獲得來自歐盟的基礎建設援助,大部分貸款由中國提供;2012年起,中國已同11個歐盟國家在內的16個中東歐國家舉辦「16+1」論壇,加強對東歐國家投資。

中國與中東歐早就已經有很多具體的項目合作,該地區也在與中國切實打交道的過程中培養出了互信。

反觀中國和西歐之間,雖然有很多經貿合作、民間往來,但是卻沒有中國直接與之進行一帶一路項目的經驗。即便是英國2015年成為第一個加入亞投行的歐洲國家,也是英國參與到中國在亞洲進行的倡議之下,而非「中國踩入歐洲大門」。「第一次」總是最難的,所以當下西歐對「中意一帶一路框架協議」有疑惑、有質疑,都是正常的。

2019年3月15日,中歐班列烏魯木齊集結中心站場,工作人員對即將開行的列車進行安全檢查。當日,一列滿載貨物的中歐班列從該集結中心出發,開往俄羅斯克拉斯諾達爾,為該集結中心累計開行的第2000列中歐班列。(視覺中國)

其實歐盟內部的問題可算是西歐發達國家和中東歐發展中國家「尖子生vs後進生」的分歧。而正如中東歐如今已經習慣與中國的合作,倘若中國與意大利合作順利,那麼在切實落地數年後,西歐也會逐步習慣,不再大驚小怪。而在這一點上,「中意一帶一路框架協議」果能落成,也確實是中國外交的重大成功,至少它將發揮到「敲門磚」的作用。

政治背書中國投資兩個常見誤區

不過有一個現象是值得注意的,在歐美質疑的聲音中,意大利國內的反對聲音尤其值得注意。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意大利能否從中國的投資中獲得實際好處還未可得知,又或是至少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顯現,不過卻會立刻遭來美國的報復」。

回想2018年11月習近平在出席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G20峰會、舉行「習特會」之前,先到訪問西班牙,外界彼時也曾熱議中西兩國簽定一帶一路框架協議,然而儘管兩國最終簽署18項商業合作協議,西班牙終究卻未正式「背書」一帶一路,僅是「願意推動一帶一路倡議」。這背後的壓力與考量與今日之意大利頗為形似。

其實這背後對於「一帶一路框架協議」有頗大誤解。正如意大利官方表示「我們不會與中國簽約束性協議」,即便中意兩國最終簽定「中意一帶一路框架協議」,也僅為一個框架性共識,意味著兩國認同一帶一路的理念,認為應共同在其框架下推動具體項目。並不是說意大利就向中國簽了「賣身契」,所謂「政治背書」也更是一種曲解。

更需要強調的第二個誤區,則在於人們總認為「一帶一路」的模式僅限於「中國到在地國投資」。正如《路透社》15日揭露兩國準備簽署的框架協議草案所示,兩國除了有意加強交通、基建等項目合作外,意大利也會加大在亞投行的投入度,與中國致力展開在「第三方國家」的市場合作。

而這才是中國與意大利等發達經濟體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主要合作方式。

2018年10月26日,北京,安倍首相出席第一屆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論壇並致辭(視覺中國)

六年之後再看一帶一路

對中國而言,一帶一路倡議要解決的是產能過剩、「企業走出去」、產業升級、擴大市場等目標。自一帶一路問世到現在的過去六年間,該倡議主要都是中國與發展中地區的合作,合作方式也更多是中國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

可是最近一兩年來,一帶一路正呈現出另一種模式:在針對發達國家和資金充沛的國家時,中國與之合作的方式同時還包括共同開拓第三市場,共同投資,將原本因相似的產業結構所造成的競爭關係變為合作關係。

在這一點上,無論是中國與沙特阿拉伯共同對巴基斯坦巴達爾港的投資合作,還是去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華時與中國舉行的「首屆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論壇」,開展中日雙方的國、民營企業在其他國家有關基礎設施興建的合作項目,都是案例。事實上,哪怕是去年未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框架協議的西班牙,也在習近平到訪時討論了「共同在非洲及拉丁美洲進行基礎建設項目」的內容。

再有甚者,發達國家的參與,也可以助中國完成自我轉型,更快地適應歐美在金融、法治和環境等方面的高標準。正如孔特總理8日所言,「對歐盟而言,意中兩國的這項合作也有望向「一帶一路」輸入歐洲的金融透明、法治、環境等高標準。」

因此,而今歐盟國家在評估一帶一路時所面對的疑惑,一方面是源於來自美國的地緣壓力,一方面是因缺乏直接經驗而存疑,另一方面則是對一帶一路僅限於「中國對在地國進行投資」的刻板誤解。

而隨著習近平訪歐行程臨近,意大利明顯是明白這個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