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落地意大利 或成歐盟態度轉折點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本月22至24日造訪意大利。不過,中方還未確認出訪消息,只是王毅在3月8日的人大記者會上表示「本月下旬,習近平主席今年首次出訪就選擇了歐洲」。而意大利政要高層近來已經向外密集放風,提及意國有意同中國簽訂協議,支持其「一帶一路」倡議。不過,意大利的高調態度隨即惹來歐盟的關切,亦曝露出歐盟不同國家對中國投資的「兩樣情」。
儘管中國官方尚未公佈習近平訪意的消息,當地各大政要卻先「坐不住」了。意大利總理孔特(Giuseppe Conte)8日表示:「中國一帶一路能為意大利帶來機遇」,還講到「中意雙方希望在習近平國事訪問意大利期間達成一條框架協定」。出身五星運動(5-Star Movement)、藉該黨議會席位而掌握實權的副總理馬約(Luigi Di Maio)亦表示:加入一帶一路將可促進出口,協助國內企業。
意大利表態後,一向反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美國率先出聲: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馬奎斯(Garrett Marquis)在Twitter上發文:「意大利無需為中國的擴張計劃提供合法性,一帶一路不過是個虛榮計劃」。而歐盟方面似乎也對意大利的取態存疑。歐盟擴張及外務專員哈恩(Johannes Hahn)接受訪問時表示:「對於中國積極進軍這一地區,歐盟應該感到不安。」
一帶一路搶灘南歐
若中意兩國在習近平訪意期間簽署相關諒解備忘錄,意大利將成為G7集團中首個相應「一帶一路」計劃的國家。在此之前,中國已同克羅地亞、捷克、匈牙利、希臘、馬耳他、波蘭及葡萄牙等國簽訂諒解備忘錄;同意大利類似,這些國家都集中在中南歐地區。
一直以來,中南歐國家都是歐盟中的「後進生」。波蘭、匈牙利等東歐國家受制於冷戰前經濟體制,近20年來儘管奮起直追,仍同西歐同胞有較大距離;葡萄牙、意大利、希臘等南歐國家掛在心頭嘴邊的「輝煌歷史」早已是歷史沉跡,而近20年來由於產業空心化及債務危機,被迫減少國內投資,形成惡性循環。至於巴爾幹半島國家走出戰爭不過十餘年,基建同生活水平同其他歐洲國家更無法相比。
殊途同歸,中南歐國家發展中面對的問題,都急需外來投資及基礎設施建設加以彌補;這也是東南歐國家樂意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原因。事實上,中國早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前便極為重視「歐洲邊緣國家」:2012年起,中國已同11個歐盟國家在內的16個中東歐國家舉辦「16+1」論壇,加強對東歐國家投資。
而在巴爾幹地區,中國主持修建了連接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至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的匈塞鐵路。匈牙利總理奧爾班(Victor Orban)希望鐵路建成後能加密該國同巴爾幹半島國家的經貿聯繫,改變匈牙利依賴西歐國家的現狀。當然,這條耗資40億美元的鐵路並未獲得來自歐盟的基礎建設援助,大部分貸款由中國提供。而中國自2000年開始在匈牙利已投資近200億美元,人均金額是在德投資的3倍。
西歐國家仍保持警惕
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並不為西歐國家所熱見。2017年,歐盟同匈牙利正因難民配額吵得不可開交;同時,當年的中歐「16+1」論壇也在匈牙利舉辦,更由奧爾班擔任東道主。德國副總理兼外長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便提出「一個歐洲」的概念,更不滿地表示:「如果我們不能成功地制定一個統一的對華策略,那麼中國將成功分化歐洲。」
這樣的憂慮兩年多來從未中斷。2017年底,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朗格(Bernd Lange)表示,中國加大對中東歐國家投資的背後,可能是間接換取對歐洲政治的影響力。在習近平訪意前一天,歐盟也將在布魯塞爾召開會議,對「外來投資統一立場」;而匈塞鐵路更因「涉嫌違反歐盟招投標規定」,被歐盟委員會立案審查,被迫延至2020年才可動工。
明眼人都可看出,如今歐盟內對「中國投資」的矛盾,可謂歐盟內「尖子生」和「後進生」矛盾的延續。掌握歐盟話語權的法、德等國在基建領域較為完備,在高速鐵路等領域同中國更是競爭者,自然不希望後者插足。
但中南歐國家也有自己的擔憂。早前,法國總統馬克龍曾推出歐盟「雙軌制改革」計劃,要求歐元區國家先行整合;在中南歐國家看來,這樣的方案無疑等於將他們「拋棄」。而對意大利等國來說,歐盟的財政緊縮要求已成為其經濟復興路上的最大阻礙;去年年底,歐盟更差點因意大利預算超限,對其實施經濟制裁。而波蘭、匈牙利也同歐盟在難民、司法改革等問題上不咬弦。既然如此,「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
意大利或成釋疑契機
對中國來說,削弱歐盟並非本意。在中美結構性矛盾愈演愈烈的當下,一個團結的歐盟在有助於抵擋美國日益強烈單邊主義傾向的同時;也可同中、美一道成為「世界一極」,避免「中美二元對峙」劇本發生。過去四十多年,歐盟的存在也令歐洲經歷少有繁榮穩定,對中國在當地投資利益亦大有助益。
西歐國家對「分裂歐盟」的憂慮,實源於歐盟尚存未解決的內在分歧。在如何對待難民問題上,西歐主張開放,東歐較為保守;談及同俄羅斯的關係,西歐主張加強對話,而以波蘭為首東歐則強調加強武裝;面對美國的貿易壓力,德法主張強力應對,而較小經濟體則主張談判妥協。
作為容納27個成員國的大型國家聯盟,成員國文化、經濟情況不同,自然會在諸多議題上產生分歧。即使不存在中國因素,這樣的分歧仍會存在,需要歐盟國家自行協商解決。
至今為止,一帶一路相關的基建投資尚未在西歐落地,德法等國存有疑慮也是再正常不過。而無論在被稱為發達國家俱樂部的經合組織(OECD),或是G7集團中,均未有國家同中國簽訂類似諒解備忘錄,或關於一帶一路倡議的框架性協定。今次意大利可謂承擔開山牛的重任。
事實上,如今德、法等西歐國家並非敵視北京。在眼下的華為風波中,德國頂住華府壓力,允諾北京在簽訂《互不進行間諜行為協議》後,容許華為展開業務,已是大開綠燈。歐盟國家之所以信任華為,緣於早前幾年華為已在當地佈點展開業務。一旦一帶一路計劃在意大利成功落實,其他國家參與也是遲早的事。如此看來,若「一帶一路倡議」可落地意大利,或許也是北京改變布魯塞爾觀念的重要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