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會】習特會解不了中美的「劫」 兩國提前進入矛盾多發期
當地時間周六(12月1日)晚,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特朗普將在阿根廷共晉「難得」的晚餐,一邊品嚐阿根廷牛肉,一邊商討貿易問題。
傳統智慧告訴我們,直接傾談總比隔空放話、甚至不瞅不睬好,而這亦有助營造合作氛圍,為將來繼續交流創造條件。
峰會在即 貿易數據不利美國
就在中美峰會上演前,貿易數據陸續出台,當中較值得留意的是美國對華大豆出口數據。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中國10月大豆進口額為692萬噸,當中653萬噸來自巴西,佔總額約94%,而在去年同期,中國進口自巴西的大豆只不過是338萬噸。
隨著中國「爆買」巴西大豆,首當其衝的自然是美國豆農:今年10月,中國進口自美國的大豆數量,由去同期的約133萬噸,下滑至不足6.7萬噸。在2017年全年,美國約有六成大豆出口至中國,如今中國大幅減少進口美國大豆,這對當地豆農的打擊有多大,可想而知。
雖然貿易數字對自身不利,特朗普在「習特會」前,仍然放出「鷹派」言論。他早前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強調,華府將按照計劃,如期把中國商品關稅提高至25%,又形容自己「不大可能」接受北京有關暫緩提高關稅的要求。
在這種情況下,讓兩國元首面對面磋商的「習特會」自然無比重要。一方面,美國輿論對中美貿易戰愈發厭倦,希望它早日結束;另一方面,中國亦一直抱有「貿易戰損人不利己」的想法,希望中美經貿關係恢復正常。
正如白宮經濟顧問(Larry Kudlow)所指,華府視這次會談為在貿易糾紛上「翻開一頁」的機會。倘若雙方能夠把握「習特會」的機會偃旗息鼓,營造合作氛圍,說不定中國可以增加進口美國大豆,特朗普的關稅亦未必如期實施。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雙方從貿易戰爆發後的互不理睬,走到如今的重啟對話,這顯然是因為兩國高層認識到,現時已到了「必須做些什麼」的時間節點。
中美矛盾頃刻難解
當然,沒有人天真到一個地步,以為一次「習特會」可以解決中美矛盾,最多只能紓緩。
這是因為,隨著中國國力發展,美國深感威脅,雙方在經貿、軍事、戰略安全等領域的摩擦必然相應增加。
本來,沒有多少人覺得,在中國經濟總量還落後美國大約6萬億美元,以及中國在科技、軍事等層面仍然遠遠落後的情況下,兩國這麼快便出現我們今天見到的矛盾。而這個「矛盾多發期」之所以提早出現,顯然與特朗普這位特立獨行的總統有著密切關連。
值得慶幸的是,對中美來說,兩國矛盾以當下的形式出現,卻未必是壞事:
一來,目前矛盾是以「殺傷力」較小的貿易戰,而非以戰爭的形式呈現;二來,兩國各界人士都看到,有必要在爆發更大規模衝突前,預先採取防範措施。
雙方均知道中美貿易戰,以至更複雜的戰略矛盾是客觀存在,而且不見得可以輕易化解,只能假以時日。
「習特會」在即,一種可能的結果是:兩人若在阿根廷言談甚歡,貿易戰將漸漸緩和,中美矛盾也會轉向其他領域;若兩人會談成果不佳,貿易戰便會繼續。整體而言,無論是哪個情況,都不會影響中美戰略競爭已進入「矛盾並發」階段的基本格局。
或許可以說,「習特會」解不了中美的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