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有話說】縱論中美(下):特朗普身處迷霧 北京面臨補考

撰文:鄭悅
出版:更新:

進入2018年以來,中美兩國之間的摩擦與衝突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雙方圍繞貿易戰兩次大規模加徵關稅,相關的談判更是陷入反復拉鋸。在美國國內對華強硬的聲音逐漸變強、中美之間的摩擦有從貿易溢出到其他領域的陰雲下,美國副總統彭斯10月初在一家智庫發表演講,歷史美國在歷史上如何「有恩」於中國,而今天中國「恩將仇報」,以嚴中國以嚴厲措辭指責,且在貿易戰之外有將矛頭對準台灣與南海之意。這篇被西方媒體稱為是「新冷戰」的演講,顯然代表了白宮的對華戰略宣誓,將中美之間的對立推向高潮。
目前習近平與特朗普基本確認將在11月底的G20峰會上見面,但元首會晤的成果似乎並不能改變中美之間結構性的矛盾。當前的中美關係處在什麼樣的歷史階段?中美之間是否進入了全面對抗的狀態?如何客觀的認識中美關係的歷史?中國已經放棄「韜光養晦」的策略了嗎?面對中美關係的挑戰,中國自身最需要做好的事有哪些?
針對中美關係中的種種熱點話題,《香港01》記者與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展開對話。本文為對話下篇。

01:說到中美關係,很多學者都會談到自從中國和美國恢復建交以來,美國一直對中國奉行的「接觸政策」,前段時間包括美國國內的學者以及在美國的華人學者都在討論,美國是不是應該改變或者放棄對中國的接觸政策。

而從目前的現實狀況來講,充滿撕裂的美國政壇幾乎唯一能夠取得共識的議題就是將中國看成戰略對手。美國方面對於對華接觸政策已經死心了嗎?

吳心伯:首先,美國對對華接觸政策的效果是不滿意的,這並不是特朗普上來以後的事情,在奧巴馬政府的後期,美國一些智庫、媒體就在討論這個問題,這個已經有段時間了。現在等於是特朗普把這個話題炒的更熱一些。

2018年11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華盛頓主持第二輪中美外交安全對話,並同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魏鳳和,以及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和國防部長馬蒂斯共同會見記者。(視覺中國)

其次就是,如果你對與中國的接觸政策不滿意的話,那怎麼辦?是不是要不接觸了?我覺得不可能。經濟上,特朗普內部有一些強硬派,像納瓦羅,他希望就是完全跟中國斷絕經貿關係脫鉤,但是這怎麼可能做到呢?美國在中國有上千億美元的投資,有那麼多的大企業,對中國市場相當程度的依賴,怎麼脫鉤呢?不現實。

在外交和安全上美國能夠完全跟中國不接觸嗎?美國在東亞地區重要的利益想要得到維護和實現,都離不開跟中國接觸、協調的合作,朝鮮半島就是其中例子之一。所以你可以講,美國可以對對華政策做些調整,有些地方收緊,這是有可能的,包括在經貿上,在文化交流方面,甚至在外交上這都可以。但是他沒有辦法完全放棄對華接觸政策。

01:關於中國外交的「韜光養晦」。從你的角度來看,中國已經放棄「韜光養晦」了嗎?

吳心伯:韜光養晦不是一個政策,韜光養晦是一個策略、謀略,形成一種態勢。當時講「韜光養晦」這個東西,主要是講冷戰結束以後,中國不要扛蘇聯的社會主義大旗,還是務實的發展經濟,不要搞意識形態的東西,不要做社會主義國家中的老大,這是對的。如果當時蘇聯瓦解之後我們來扛這個大旗,你想想後面二十多年西方會給你來投資、甚至讓你加入WTO嗎?不可能吧。

當然現在的形勢不一樣了,最大的變化就是中國的實力在上升,開始讓人家感覺到客觀上來自中國經濟上的競爭,甚至挑戰,所以不管你是不是韜光養晦,人家自然就感覺到你的存在。比如說中國的鋼鐵產能過剩,會搞的全世界鋼鐵行業都不行,那你再怎麼韜光養晦人家也會盯上你,你的出口、你參與競爭的各個方面,這是客觀的

11月8日,中國海关总署公布统计数据显示,1-10月份中國累计出口钢材5841.3万吨。圖為東北特鋼集團2名員工在擺放即將發運的礦山鋼出口材。(視覺中國)

再加上這幾年,中國外交更加積極進取,有所作為,那麼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跟中國國力的上升相吻合的,所以我覺得也可以理解。在當前階段,再談韜光養晦可能也不是太合適,因為中國的實際地位在發生變化,跟外界的關係也在發生變化,所以這個時候不是一個韜光養晦的問題,而是怎麼樣在戰略進取,與戰略審慎或者說戰略克制之間,保持一個平衡,既要開拓進取,同時又要避免過於冒進,過於唱高調,過於自我渲染,對於這些問題要保持一個清晰的態度,不是簡單的一個韜光養晦的問題。

01:正好你提到不要唱高調,這方面也是在近一段時間以來被中國國內輿論批評很多的地方,像之前《厲害了我的國》、媒體上的浮誇文風等等,實在太過火。
你認為宣傳上的失誤對中美關係目前出現的問題來說,所占的原因有多大比例?

吳心伯:我覺得這個因素可能是對美國人起到一些刺激的作用,特別是被美國媒體,或者對中國態度比較負面的專家學者拿這個東西做文章,這是有的。

但是你說是不是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在調整,主要是因為(宣傳出現失誤)這個因素?那肯定不是。實際上你看特朗普現在講的很多東西,他在競選的時候就已經講了,只不過上台的第一年他的重心放在朝核問題上,所以他把對華政策調整放一放,實際上你看他對華政策調整風去年6月份就開始有一些內部評估,到去年10、11月份基本上就已經出台了,所以你可以講這個因素對美方有所刺激,被他利用、渲染誇大,但你不能講這是一個直接的誘因。

01:其實也就是給了美國一個口實。

吳心伯:對,一個口實,被它拿來當做藉口,或者被美國媒體拿來造造輿論,做做文章起個煽動的作用。

01:另外觀察美國國內政治可以發現,近一段時間以來,美國國會似乎彌漫著對抗中國的情緒與聲浪,甚至會出現兩位參議員給加拿大總理特魯多(Justin Trudeau)寫信,希望加拿大抵制華為5G標準等案例。
你認為未來美國國會將成為對華政策的火藥桶嗎?

吳心伯:其實美國國會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在中美關係上發揮負面作用,所以說實話,國會在對華問題上的動作並不意外。我唯一的考慮是,在中期選舉之後,國會裏面一批支持自由貿易的議員也許有可能會加大對特朗普政府對華貿易戰的批評力度,因為對他們來講,特朗普在經濟上對中國強硬是對的,跟中國談智慧財產權、產業政策這是對的,但是他們認為你搞加徵關稅的事情是不對的。

為什麼此前他們的批評聲音不那麼激烈呢?很大程度上是基於中期選舉的考慮,有些議員要重新當選,共和黨議員覺得要借特朗普獲取支持率,有的議員即使不面臨選舉,他也覺得選舉之前不要自己內部亂起來,所以有這個考慮。但是我覺得在中期選舉之後一些支持自由貿易的議員可能會提高他們批評特朗普加徵關稅的力度,這是來自一些非常依賴跟中國貿易的選區的議員。

美國國會參議員給加拿大總理特魯多(Justin Trudeau)寫信,希望加拿大抵制華為5G標準等案例。圖為上海進口博覽會5G服務展位。(視覺中國)

01:現在正好中期選舉結束,就是要開始觀察的時候了。

吳心伯:對,因為美國國會議員說一些對中國負面的話,這個已經是司空見慣了,比如說特朗普上台以後他們推動的就是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規則的修改,實際上就是收緊中國在美國投資的審查等等,這就是國會在推動。還有今年國防授權法案,有一種說法是有史以來最強硬,那也是國會搞的。

01:前不久的一則新聞很有趣,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接受霍士新聞(FOX News)的採訪,裏面談到白宮哪些官員會對特朗普的政策產生影響,崔天凱坦言他跟很多國家的大使都就這個問題交流過。但是大家都感到很困惑,除了特朗普拿主意之外,究竟他身邊誰會產生什麼影響,影響多大,大家都不知道。
白宮這樣的政治現狀,對中美關係有什麼影響?

吳心伯:我覺得這個影響非常大,最主要的是兩個東西:

第一,如果想策劃一個穩定、可靠的交流互動管道,比如說去年特朗普上台以後,習近平主席去訪問,兩邊會晤,同意建立四個主要的對話機制,但是你看今年到現在為止,這四大對話機制大多都已經停擺,沒辦法做了。本來可以通過這個層面的溝通來解決很多問題,但是現在沒有辦法。

第二是互信嚴重受損,中國現在不知道美國到底在對華關係上想要什麼東西,比如說經貿問題它一會這樣,一會那樣,之前王毅外長也講過,美國到底想要什麼東西,內部有不同的聲音。到底哪一個聲音是起作用的,特朗普到底聽誰的,在這種情況下,中方也不知道特朗普自己有沒有下這個決心,這就是當前造成中美關係紊亂,第一個是高層溝通的管道基本上停掉了,第二個對特朗普的信心說實話也沒有了。

2018年10月30日,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華盛頓全國記者協會出席活動時表示,每當中美關系遭遇坎坷,前景受到質疑時,兩國人民都在那裏,默默努力,堅持不懈,貢獻自己的力量,推動兩國關系走出困境。(視覺中國)

01:中美兩國元首基本確認將在11月底舉行的布宜諾斯艾利斯G20峰會上會面,而且從雙方的表態來看,很可能已經就經貿問題取得了新進展。
你認為現在中美之間的元首外交是否依然很重要?

吳心伯:我覺得還是很重要。在目前的情況下,如果兩國領導人能夠見面,進行直接的交流,那麼可以讓特朗普直接聽到來自中方的聲音。因為目前的話,你沒有辦法直接把聲音傳給他,而且是特朗普手下這些人可能對中方的立場做些自己的解釋。兩人見面以後,等於說習近平主席能夠直接對特朗普闡釋中方的立場,在某種意義上就繞開了他手下的那些人。

01:其實也就是說,不光是中國方面不知道白宮到底在想什麼、是怎麼想的,特朗普本人對於中國的情況,也因為目前白宮的政治生態而無法獲取真實準確的資訊?

吳心伯:所以你看特朗普最近在講美國經濟很好,中國經濟很糟,這很奇怪,中國股市當然是下跌了,但是並不意味著這中國經濟就很糟。到底是他真的以為中國經濟很糟呢,還是他為了標榜、刺激一下來講一講?你不知道他是否真的相信。

這也是他打貿易戰基本的邏輯,如果美國經濟很好,中國很糟,他覺得來年還可以繼續向中方施壓。所以現在特朗普到底對真實的情況瞭解多少,你不清楚;到底誰向他在中美關係上做一些解釋你也不清楚。

所以我覺得領導人之間的會晤好處就在這個地方,直接跟他進行溝通,繞過他手下的這些人

中美貿易戰之後,G20「習特會」將怎樣展開引發外界關注。(路透社)

01:但這裏會否也有隱患,當習近平與特朗普第三次會面之後,再次發生之前兩次在會面之後發生的劇情,雙方又一次陷入不明白對方在想什麼的狀況當中?

吳心伯:不排除這種可能性,因為特朗普就是這樣一個風格。他手下的這些人,不管是國務卿還是其他部長,第一這些人實際上的作用肯定是很有限的,最後是特朗普做決定。第二,往往只要你不合特朗普的意,可能你就要被開除了,比如國防部長馬蒂斯(James Mattis),特朗普幾乎是用侮辱的方式發出疑似是讓他離開的信號,說馬蒂斯看著像民主黨人,這叫什麼話?當然還比前面對付前國務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的手段好一點,蒂勒森還在外面訪問特朗普就說蒂勒森要走了。

特朗普這種執政的方式,會導致裏面也好,外面也好,有時候都感到難以去琢磨,沒有辦法適應。所以這個東西也是中國要面對的,只要特朗普在台上,這種局面就必須面對,沒辦法。

01:學者常說外交是內政的延續,就目前中美關係的狀態,你覺得中國國內需要做好哪些方面,才能讓中美關係能夠向好的方向發展?

吳心伯:第一個,在經濟上,我覺得還是要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然後把已經在中國的外資穩住,同時吸引更多的外資,包括美資進來。所以最近特斯拉來上海設廠,包括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在廣東投資100億美元的石化專案等等,這都是好事情。也就是說,納瓦羅要讓中美經濟脫鉤,現在讓你脫不了,讓美國企業繼續來跟中國合作,我覺得這點非常重要,因為長遠來講,美國只要在對華關係中有重要的經貿利益,兩國關係就不會壞到哪裏去。

第二點,我覺得我們在處理一些地區問題的時候,也要謹慎,要防止中美在目前的情況下發生直接的衝突。因為美國現在在某種意義上鷹派得勢以後,有些瘋狂,就像小布希當年去打伊拉克一樣,有點不計後果、不知天高地厚,很魯莽,比如像博爾頓這些人。在有些問題上中國方面要從長計議,不要讓兩國關係發生難以挽回、難以修補的破壞。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上周五(12日)在播出的電台訪問中,揚言華府會對北京採取進一步強硬措施,應對其在貿易、國際事務、軍事和政治領域的行為。(視覺中國)

01:在這一點上,你覺得中國最應該注意的地區問題是什麼?

吳心伯:我覺得接下來美方對中方重點施壓控制,一個是南海,一個是台灣。

特別是南海,我覺得南海的問題我們要避免讓南海問題成為中美之間的問題,現在我們跟東盟已經開始談判COC,這是個很好的趨勢,我們就應該讓這個問題繼續保持在中國和東盟一起來合作管理和處理的軌道上,要盡可能淡化美國的因素。美國當然會不斷的挑釁,要激化矛盾,我覺得中國要有定力,這個問題基本上應該是中國和東盟一起來處理的問題。

台灣問題我覺得說實話,主要還是取決於兩岸關係,美國占的比例還是有限的,賣武器也好,提升美台之間的關係也好,再怎麼樣也不可能把台灣搬到夏威夷去,所以如果兩岸關係能夠穩定住,基本上美國的作用就不是那麼重要。

換句話來講,更重要的就是台灣島內的政治走向,這個是關鍵。馬英九時期,你看美國也賣給台灣武器之類,兩岸關係不受大的影響,包括在國際空間問題上,大陸對台灣實際上也是很照顧的,因為兩岸有這樣一個互信,所以台灣問題實際上取決於台灣島內政治的走向,兩岸關係是內因,美國因素只能是個外部因素。

2018年9月,中國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在南海海域演練,對飛行員的突擊突防和對海目標精準打擊能力進行檢驗。(視覺中國)

01:說到這裏要插一句,台灣島內即將進行九合一選舉,在選舉結束後,假如台灣當局會做一些挑撥中美、從中漁利的舉動,比如蔡英文向「獨」的方面走的更遠一些,這時候你認為大陸方面的處理方法,是繼續加碼施壓,還是考慮到中美之間的關係而把施壓的節奏稍微放緩一些?

吳心伯:我個人覺得,大陸對島內的壓力還是要保持,對島內的反應和對美國的反應應該是兩回事,比如說美國賣給台灣武器大陸怎麼對美國反應,對島內的政治情勢怎麼反應,真的是可以分開來的。我覺得在目前的情況下,保持對島內的高壓還是有必要的。

今年11月24日舉行的台灣九合一選舉,將合併進行10項公投案的投票。(資料圖/中央社)

01:繼續說回中國國內需要做好的事情,除了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吸引更多外資特別是美資,處理地區問題上儘量避免與美國直接衝突,還有什麼地方值得注意?

吳心伯:我覺得第三點肯定就是中國對自己的戰略意圖這些東西,要做一些比較嚴肅的表述。剛才你也講到了,有一段時間中國全都是唱高調的聲音,讓美國得到口實,說中國就是要挑戰現在的國際體系,改變現有的國際秩序,要自己搞一套,而且認為現在中國要把自己那一套東西來輸出到其他國家,強加於人。這些東西應該來講也是導致美國對華輿論轉向負面的一個因素。

我覺得最近一段時間,中國也開始注意對這些問題做一些澄清,包括王毅外長也講到過這個問題。但是我覺得可能還需要在中國國內形成更多的共識,然後對外有更多比較系統和權威的表達才比較好。

2018年9月28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第73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並發表題為《堅持多邊主義 共謀和平發展》的演講。(視覺中國)

在2008-2010年之間,金融危機以後,西方感覺到不那麼自信,同時覺得中國變得越來越強大,當時我記得戴秉國國務委員曾經發過一篇文章,大意就是中國堅持和平發展。我覺得像當時的工作就做的比較好,對外傳遞一個資訊,中國還是會堅持和平發展的道路。

那麼當下中國不僅要堅持和平發展,而且包括不顛覆現有的國際體系,不顛覆現有的國際秩序,中國無意輸出自己的價值觀和發展模式等等,這些東西我覺得還是要明確的對外講,要不停的講,而且要由更加權威的層次來講這個事情。

01:其實之前中國官方也有過類似表述,比如習近平去年在世界政黨大會上說過中國不輸入模式,也不輸出模式。你覺得在這方面,宣講的力度還不夠嗎?

吳心伯:我覺得還遠遠不夠。一個是要講,另外在行動上也要能夠體現這一點,尤其是涉外部門與涉外場合,各種表態、講話,包括跟其他國家之間的往來關係,都要注意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