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年後的又一次考驗 天主教需要第二場「宗教改革」?
天主教廷近來醜聞頻出,令其公眾形象大受折損。而即便是善於公關的教宗方濟各本人,似乎也無法扭轉頹勢。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於8月26日在都伯林的鳳凰公園(Phoenix Park, Dublin)舉行了一場公開彌撒,以結束其兩日的愛爾蘭訪問行程。在教會性侵醜聞的陰影下,公園草坪人群疏落,只得13萬人,與39年前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在鳳凰公園舉行彌撒,引來過百萬信眾參與相比,有天淵之別。
天主教在愛爾蘭其實已衰落良久,亦非個別例子。在現代社會,要復興天主教,教庭似乎需要第二場「宗教改革」。
天主教曾經是愛爾蘭人的核心身份認同,在獨立運動中,天主教信仰是對抗英國新教的重大助力。在1973年,愛爾蘭有超過90%的天主教徒會每周上教堂,今日卻跌至約30%。
天主教衰微 亟待改革
宗教影響力的衰微,同時反映在意識形態的改變上。在本年5月的墮胎憲法公投,愛爾蘭通過支持修改憲法中禁止絕大部份墮胎的條文。去年初,又選出了第一位同性戀總理瓦拉德卡(Leo Varadkar)。在2015年的同性婚姻公投,愛爾蘭人又以六四之比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
愈來愈多人離開天主教,並非愛爾蘭獨有的現象。在傳統的天主教陣地,例如西班牙、法國等,教徒比例已下跌約20%。而在天主教大本營意大利,亦有約10%的下降。
在宗教已非必要,而只是個人選擇的現代社會,天主教實應反身自省,與時俱進。
不過,教內亦有不少人在開倒車。例如,在上周五(31日)就有澳洲天主教主教公開反對立法強制神職人員,在涉及性侵的情況下,違反《天主教法典》的告解保密條例,將懺悔者透露的罪行向執法部門舉報。這種做法其實是將神職人員當作是「神學家」,而非引導人民走向神的「牧者」。
教宗方濟各的漸進改革:教廷是「牧者」而非「神學家」
出身於阿根廷的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是從8世紀以來,首位來自歐洲外的教宗。在南美洲著重社會參與的天主教傳統薰陶下,方濟各並不太顧忌天主教的傳統教義,以「牧者」的身份為先,「神學家」的身份為副,希望扶起數十年來一直走下坡的天主教。
不過在天主教建制中保守派極多的情況下,方濟各只能步步為營。在2016年,教宗發表了題為《愛的喜樂》(Amoris Laetitia)的宗座勸諭,其中在一個「註腳」中,他就想為如再婚者等處於「不為教義接納關係」的人打開接受聖禮的大門。
在其他具爭議的問題上,方濟各亦積極發表意見。例如在同性戀問題上,他就說:「如果一個人是同性戀者,又想追尋上帝,又帶著善意,那輪到我去批判他?」在死刑問題上,他亦本著「生命神聖」的立場,宣告死刑在任何情況下都是錯誤。
這種小修小補,正是想避開保守派的壓力。
傳統保守勢力反彈 危及教宗之位
然而,方濟各的「小改革」卻引來教內保守勢力的攻擊。例如《愛的喜樂》就引來保守派發表《質疑》(Dubia),要求方濟各澄清教義。而方濟各至今亦沒有正式回應。
梵蒂岡前駐美國大使維加諾(Carlo Maria Vigano),在8月25日趁教宗方濟各在教會性侵事件爭議之下訪問愛爾蘭時,在《全美天主教紀錄》(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指責方濟各包庇涉及性侵的主教,理應請辭。雖然維加諾並無提出實質證據,但其時間點之巧合,很明顯背後有政治動機。
放棄漸進主義 再來一次「宗教改革」?
教廷備受性侵問題困擾,在教外不斷受到指責;而教內又有不少反對天主教與時俱進的保守派去攻擊教宗方濟各。此時此刻,方濟各可謂內外受敵,其改革的漸進主義,似乎寸步難行。
方濟各教宗地位現在已有不保之虞,亦有不少信眾要求教宗公開交代。事情發展令人想起16世紀時教廷腐敗到以賣「贖罪卷」賺錢所造成的危機。當時,馬丁路德帶領新教興起,而天主教則被迫反省自身,而作出宗教改革。
今日的方濟各本有改革之願,是否應該主動出擊,不再畏首畏尾,去開展第二場「宗教改革」,以解天主教的重大信仰危機?這也許是上次宗教改革400多年之後,對教廷的另一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