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漸入佳境 戰略矛盾非短期可解
中美貿易衝突近來峰迴路轉。北京時間上周一(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指示商務部改變制裁決定,令中興集團盡快恢復業務;不到24小時之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宣布以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身份訪美,展開新一輪談判。由雙方周六(19日)的聯合公報來看,兩國達成諸多共識。然而,除了在貿易問題上的「小矛盾」,本輪爭拗亦折射出中美兩國戰略衝突的「大矛盾」。
本月初,身為美國總統特使的財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風風火火率團赴京,開出堪稱新《望夏條約》的嚴苛談判條件,兩國談判也自然「凍過水」。相比之下,今次赴美談判的劉鶴,與特朗普分別以藍、紅領帶現身,氣氛和諧。
會後,中美更發表聯合聲明,「同意將採取有效措施實質性減少美中貨物貿易逆差,為滿足中國人民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和促進高質量經濟發展,中方將大量增加自美購買商品和服務。這也有助於美國經濟增長和就業。雙方同意有意義地增加美國農產品和能源出口。」
合力解決爭端意願未減
不僅最終談判結果突顯共識,本輪談判開始前的許多迹象都預示了和諧的氛圍。上周一(14日),特朗普一改「咆哮作風」,在Twitter宣布將對中興網開一面,令其恢復正常經營。在推文中,特朗普甚至很「不美國優先」地提到:「中興的倒閉將令很多中國人失業,這樣不好。」另一邊廂,美方談判團隊名單亦有玄機:強硬派納瓦羅(Peter Navarro)儘管亦出席會議,但未直接出現在美方團隊名單中,而是被列為「其他政府官員」,體現本輪談判由以姆努欽為代表的鴿派勢力主導。
中國比美方行多一步,上周五(18日)中國商務部發出聲明:顧及「廣大消費者生活成本」的公共利益,終止對美國高粱的反補貼調查。中方在美國宣布對中興的採購禁令後,啟動對美高粱調查以示報復;如今,美方解除對中興制裁的措施尚未落實,中國便中止調查,算是釋放了足夠善意。
然而,簡單地將今次會晤同月初的北京談判定義為「成功和失敗」似乎並不準確。《香港01》在前次中美談判時已提及,儘管首次談判並未有實質成果,卻在大方向達成共識:停止威脅和放話,將爭端導入談判軌道。換言之,中美雙方在上次會晤後已決定在貿易衝突中「收手」。在中國看來,本輪貿易戰實屬美方挑起的無妄之災;在着力推動經濟轉型和為債務「拆彈」的背景下,中國當然想盡快結束爭端。
特朗普着眼縮小貿易逆差
至於美方為何在此時收手,則有不同解釋。部分觀察者認為面對即將到來的中期選舉,特朗普44%的低迷支持率將危及共和黨選情。在如今朝鮮問題和對華貿易兩頭不到岸的情況下,特朗普急需結束「雙線作戰」局面,盡快同中國達成協議,向選民交差。另一方面,特朗普亦意識到剿滅中興不利美國利益:中興在美國手機市場出貨量排行第四,同數百家美企建立投資貿易夥伴關係,每年在美購入23億美元產品,佔美國對華出口額2%,更在當地僱用超過7.5萬人。而無論是增加進口,或促進就業,都是特朗普本人最為關注的。
事實上,美國打響貿易戰絕非特朗普一人起心動念,而是涵蓋了國內諸多利益訴求;而特朗普的經貿團隊,撇除「要從中國手中獲取更多利益」的共識,關注的面向大相徑庭:特朗普靠「鐵鏽區」選民的支持入主白宮,着力增加國內就業,復興傳統製造業。在2016年底的競選集會上,特朗普指摘中國偷走了成千上萬美國人的就業機會,將矛頭對準美中之間千億美元以上的貿易逆差。由本輪貿易衝突開始,特朗普的發言亦大多聚焦在「減少逆差」和「買美國貨」。
配合特朗普的想法,美國各利益集團或政治派別順勢搭上了「貿易戰」順風車。財政部長姆努欽曾在高盛工作17年,在金融界積累大量人脈,其關注面向同華爾街勢力高度一致。對華爾街來說,敦促中國開放金融市場和高端服務業市場已能滿足他們胃口。隨着中國金融開放迅速加快,特朗普本人最關注的縮小逆差亦似乎「有得談」,美國自然將重心轉移至此。這也不難解釋為何納瓦羅被打入冷宮,今次會晤相對月初亦順利不少。
財政部長姆努欽曾在高盛工作17年,在金融界積累大量人脈,其關注面向同華爾街勢力高度一致。對華爾街來說,敦促中國開放金融市場和高端服務業市場已能滿足他們胃口。
「2,000億」vs「中國製造2025」
說到特朗普最在意的「縮小逆差」,上周談判過程中最熱的新聞莫過於美國媒體指出:中國願縮減同美國2,0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上周五(18日)晚,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亦證實了這點。然而,最終的聯合聲明並未提及「2,000億」或任何具體數字。事實上,所謂「2,000億」的方案原本就不可行。
眾所周知,削減貿易赤字無法離開兩個手段:中國進口更多美國商品,或中國減少對美出口。後者作為雙輸方案,自然沒人願意採納;而在中美貿易額連年增加的背景下,削赤2,000億便意味着中國購買的美國商品要比現在翻上兩番,即使中國願意買,美國似乎也「賣不出」。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鮑恩(Chad Bown)表示:「即使中國停止購買其他外國產品,比如歐盟的空巴飛機或巴西大豆,轉而只買美國的產品,也達不到要求,甚至連達到500億美元也很費力。」
其實,要縮小美中貿易逆差主動權就在美國自己手中。中美貿易結構與美國同其他國家貿易結構有所不同:由於中國基礎製造業發達,向美國購買的大多是農產品和原物料;美國另有大量高科技產品,但未向中國開放。本月初的北京磋商中,劉鶴要求美方取消六四事件後的「天安門制裁法案」,放寬對華高科技產品的出口。某種程度上,這也能令2,000億美元的「目標」更易達成。
更為本質的結構性衝突
然而,中美之間此輪貿易談判的根源,遠不僅限於那數千億美元的貿易逆差,更是新興大國與當下強國的結構性競爭關係。面對愈發成熟的中國製造,美國各界日益警惕。雖然放寬對華科技產品出口能夠有效縮小美中貿易逆差,但是這也會推進不少美國鷹派極為忌憚的「中國製造2025」。
美國時間上周四(17日),美國眾議院預算委員會通過一項無約束力議案:要求行政當局維持對中興制裁。共和黨籍資深參議員魯比奧接受訪問時直言:「總統的努力是個錯誤。」32名民主黨籍參議員更聯合致信,指控特朗普將中國利益凌駕於美國國家安全同就業之上,稱其「令中國再次偉大」。在他們看來,如何遏止中國發展,避免其威脅美國的霸主地位才是當務之急。從特朗普上任時的軍師班農(Steve Bannon),到將中國描寫為致命威脅的納瓦羅,都屬這類人。也因此,「中國製造2025」才會成為眾矢之的,被列入貿易戰的談判清單中。
如今,對華強硬日趨成為美國朝野共識。回顧歷史,當一個國家迅速發展並挑戰美國「一哥」地位時,華盛頓都會做出類似反應。即使本輪貿易衝突過後,美國政府仍可能因其他火花,如南海問題,同中國陷入緊張關係。對於仍在戰略機遇期內,渴求外部穩定環境的中國而言,確實是不小的挑戰。
綜觀當前局勢,中美貿易衝突已不只是兩國間的鬥爭,更包含美國不同利益集團的博弈。中國不可能同意美國開出的所有條件,美國內部需協調將何者作為重點訴求。經過多輪摸底和談判,由最早的威脅和叫囂,轉變為在談判桌上尋找共識,這對理順兩國貿易關係,顯然具有正面作用。
當然,妄圖通過一兩次談判便解決貿易爭端,是不切實際的,尤其是當兩國經貿聯繫早已變得錯綜複雜的時候。美國究竟要在已見緩和的氣氛下談下去,還是重拾鷹派路線,就看特朗普一念之間了。?特朗普Twitter特朗普(左)熱情接見中國代表團。劉鶴會後接受美國媒體採訪表示,此次訪問「積極、務實、富有建設性和成果」,最大成果是雙方達成共識,不打貿易戰。中美將在能源、農產品、醫療、高科技產品、金融等領域加強貿易合作。
上文節錄自第112期《香港01》周報(2018年5月21日)《 貿易談判漸入佳境 中美戰略矛盾非短期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