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制裁浪接浪 歐盟變陣救伊朗

撰文:陳奕謙
出版:更新:

伊朗外長扎里夫(Javad Zarif)馬不停蹄,走訪中國和俄羅斯後,再到歐洲與德國、法國、英國和歐盟外交官員見面,商討如何留住核協議保障的貿易關係。但在美國政府連番公布制裁後,歐盟要力挺伊朗貿易,絕不容易。

莫蓋里尼是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可被視為對外事務的最高負責人。(路透社)

星期二(5月15日)晚,外長扎里夫在布魯塞爾與歐盟主管外交的莫蓋里尼(Federica Mogherini)見面,會後形容方向正確,會面有幫助;莫蓋里尼則說:「我們共同確認,在善意並有建設的氣氛下,致力全面落實核協議。」翌日,扎里夫再與法國、德國和英國外長見面,商討對策。

對於法國外長等人來說,發表一份聲明確認繼續履行核協議,其實不難;真正困難在於核協議中保障的歐洲與伊朗貿易關係,在美國政府的制裁攻勢下危如累卵。正如英國外長約翰遜在與扎里夫會面前指出,雖然他也很想保住與伊朗的生意,但亦必須面對現實,美國的經濟影響力是跨地域的。

歐盟外交代表莫蓋里尼、英國外長約翰遜等齊集布魯塞爾,與伊朗外長扎里夫商討「後美國」核協議安排。(路透社)

白宮制裁 未必放過歐洲

早在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朗核協議時,外界已經察覺,他的聲明比預料還要嚴苛,反映歐洲貿易要避過美國制裁會很困難。因為白宮除了制裁伊朗之外,更可以實施次級制裁,即連帶與伊朗做生意的企業都要遭殃。

連日以來,已先後宣布制裁伊朗公民、公司,還有星期二最新公布的,伊朗央行行長及央行國際部副部長,並會在8月開始,連向伊朗政府買入美鈔都不行。

更重要的是,美國已經開始瞄準歐洲公司。國安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未承諾放過歐洲企業,甚至語帶威脅,並叫他們要看看自身利益。美國目前開出緩衝期,要歐洲企業在半年內停止與伊朗做生意,否則面臨美國制裁。

伊朗外長扎里夫先後訪問北京、莫斯科和布魯塞爾,爭取繞過美國,繼續與國際社會做生意。(路透社)

法企投資多 待政府出手

在2015年解除國際制裁後,歐盟與伊朗的貿易一路增長,目前每年出口和入口分別超過100億美元。但在商言商,如果與伊朗做生意要蝕錢離場,那企業肯定不會繼續下去,換言之令伊朗核協議如同廢掉。要解決困局,歐洲政府必須出手。

以法國為例,他們與伊朗的貿易來往在歐盟排行第二,僅次意大利。空中巴士更是象徵,伊朗早已承諾會進口100架。但目前一成還未如期付運,已經面臨泡湯。石油公司達道爾(Total)亦有一定份額,原本簽了合約幫伊朗開發油田,總值超過50億美元。所以法國政府星期二率先召集數十間企業代表,向他們交代目前最新形勢。

經濟部長勒梅爾(Bruno Le Maire)在會後表示,希望歐盟在未來幾天至幾星期,可以提出具體方案,協助歐洲企業繼續與伊朗做生意。

伊朗承諾向法國空中巴士買入100架客機,首架在2017年1月抵達。(VCG)

團結就是力量 繼續與伊朗貿易

方法有甚麼呢?其中一個由勒梅爾提及,就是歐盟學效美國那樣,增設機構專管經濟制裁,集中應對與伊朗貿易。

此外,綜合各界最近的建議,大方向就是歐盟進一步融合,包括設立貿易銀行,統一確認伊朗貿易符合規管,讓其他歐洲銀行都有信心為生意貸款;還可以由政府出手,以歐元為貨幣單位批出借貸,協助企業與伊朗做生意。萬一種種方案都避不過美國政府的制裁,歐盟還可以考慮向美國進口貨品開徵額外關稅,以此補貼企業因與伊朗做生意而蒙受的損失。

顯然,因為全球貿易以美國為主導,很多挽救措施都不簡單,不但需時方面是中以至長期措施,而且亦可以算是對歐洲貿易經濟的一次大變動。縱使「團結就是力量」,但法國、德國、英國以至歐盟能否談到共識,國際社會初步只能抱觀望態度。

自從2015年解禁之後,愈來愈多車廠進軍伊朗,看準了它龐大的市場。(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