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大選】中資爭議中的馬國華人政治囹圄
中國駐檳城總領事吳駿早前4月底再次強調,馬來西亞第14屆全國大選是馬國的內政,中國不會干涉馬國內政。然而 「中國因素」卻成為本次大選的主軸之一。
馬國投票日的前一周,西馬半島南部柔佛州亞依淡,赫然豎齊了馬國華人執政黨-馬華公會的總會長廖中萊與習近平合照的競選廣告看板。
(撰文:杜晉軒)
就在5月3日,馬國投票日的前一周,在西馬半島南部柔佛州亞依淡這小鎮上,赫然豎齊了馬國華人執政黨-馬華公會的總會長廖中萊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合照的競選廣告看板,看板上有「馬華中共建交:一帶一路造福人民」的字樣。除了廖中萊與習近平的合照外,還有廖中萊與阿裡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馬國首相納吉(Najib Razak)推介「數字自貿區」的合影。
由於馬國選舉委員會禁止反對黨希望聯盟(簡稱「希盟」)在競選看板上列入非該區候選人的肖像,而把印有現領導希盟的前首相馬哈迪的肖像給剪掉,引起了爭議。因此希盟行動党國會議員候選人劉鎮東質疑為何選委會卻允許馬華公會可把「非候選人」的習近平與馬雲放入看板,因此批評選委會雙重標準。
無論中國是否有意要「干涉內政」,「中國因素」已被朝野各方認為是可籠絡支持者的絕佳話題。不過更重要的是,這背後凸顯了「馬來西亞華人政治」的窘境,即號稱代表大馬華裔族群的馬華公會,在體制中逐漸「失語」,及因不獲華語選民支援而失去代表性的情況下,走向了只好把中國議題納入競選主軸的窘境。
馬華公會陷入失落十年
馬國華裔選民對馬華公會的不滿,最早於2008年3月8日的第12屆大選爆發。 2008年的308大選被認為是馬國政治史上的里程碑,因為在野黨獲得222各國會議席中的82席,首次在1969年的「513事件」後讓國陣沒能在國會掌握三分之二議席優勢,而馬華公會從此前的31國席與76州席,減少至15國席與32州席,減少了一半的國州議席。
從2008年起,馬華公會就進入了「失落的十年」,2013年505大選進一步潰敗,只剩下7國席與11州席,被政治對手戲稱為「7-11」(便利店)。而在2013年505大選後接任馬華公會總會長的廖中萊,為能讓黨東山再起,便將目光轉向了有「血緣關係」的國民黨。 当华公会1949年成立时,便吸纳了许多前国民党员为成员,但党内也如同国民党有「省籍」之争的问题,如在马来亚土生土长了好几代的华人「峇峇娘惹」与移民不久到「亲中国派」群体之争,而后者多为马来亚国民党员。
2013年7月廖中萊宣佈收集了全國基層意見後,除決定改革工作要與馬國華社、華團交流外,也要舉辦「國民黨改革經驗分享會」,邀請國民黨代表分享該党2000年政黨輪替慘敗後,還能在2008年重奪政權的經驗。至今,馬英九的形象仍在馬國華社良好,被視為打擊貪腐的象徵。
雖然馬華公會曾試圖從國民黨那獲得相關經驗,但至今仍不受馬國華裔選民支持。各方認為,馬華公至今未能重振旗鼓,除了在國陣內部的角色日漸附庸化外,還有2008年選舉結果為馬國人民對政治參與、言論自由的想像開拓了更大的空間。因為在2008年前,執政黨會有意無意暗示華裔選民,若不支持國陣,「513族群暴動」的悲劇可能會重演,然而當2008年與2013年選後族群關係沒出先緊張氣勢,從此「學乖了」的華裔選民更鐵了心想要政權輪替。
一位不方便受訪的馬華公會前全國領袖告訴記者,「華裔選民就是想要換政府」。
馬華公會與如天降甘霖的「一帶一路」
在馬來西亞北部的霹靂州怡保市,是一個擁有眾多華人的城市,該城市的萬里望區(Menglembu)馬華公會州議員候選人黃金城在競選期間掛了驚為天人的廣告布條,上頭寫著「投國陣,等於支持中國!」。
儘管引起「親共」的疑慮,但黃金城依然堅決不撤換,他跟《香港01》表示,中國是馬國的經濟支柱,因此這點上沒錯,而他選區近九成選民都是華人,也是霹靂州工業區,華商並不反對和中國的生意往來。不過黃金城也坦言,雖然網路上的年輕華裔線民不認同他舉措,但他認為身為「炎黃子孫」的華人也該「飲水思源」。
黃金城並非全國知名的馬華公會政治人物,只是地方型政治人物,一定程度上也折射了馬國華裔對中國的態度,即視中國為重要的市場,同時也在「民族」情感上帶有認同,只是在年輕世代的馬國華裔未必如此。而馬華公會也深知華裔對中國的情意結,因此相比過往選戰中打避免族群關係緊張的「穩定牌」,以及華社關注的「華文教育牌」,這屆選舉就大打「中國牌」。
馬華公會的「中國牌」的興起,既是起因於國內政治話語權的失落,也是伊始於「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馬華公會在2013年7月向國民黨的取經只是曇花一現,因同年底習近平就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倡議,馬華公會與納吉政府也積極回應。
雖然2014年3月8日不幸發生的「馬航MH370航難事件」曾一度影響馬中關係,且當年也是馬中建交40周年,但隨著兩國在「一帶一路」等經貿合作商的合作,兩國關係至今保持穩定,馬華公會與中共的「政黨外交」也只增不減。
廖中萊在2015年5月率領馬華公會中央委員會訪華拜會中共時,表達了認同中共在基層組織工作上針對黨員素質要求和黨員思想教育制度有參考價值的立場。廖中萊當時認為馬華公會之所以在2013 年全國大選中慘敗,乃因有黨內組織僵化、紀律鬆散、黨員素質參差不齊以及黨意識滑落等現象,因此願意學習中共的長處,具體措施包括達成與中共浦東幹部學院在黨組織教育的合作。接著,當2016年4月中共中聯部部長宋濤訪馬時,對廖中萊表示願繼續與馬華公會在政黨建設、人員培訓、新村改革、青年交流等方面深入合作,當時廖中萊則感謝中共近年來對馬華公會給予的支持和幫助。
由於華裔在馬國仍有一定的經濟影響力,馬華公會也代表著馬國的華商階層,期望透過在國陣馬政府內的影響力,促使國陣政府將中共的「一帶一路」給整合至馬國的國家經濟政策中,最終外界也看到國陣政府確實極力回應「一帶一路」,包括將具有爭議性的「東海岸鐵路計畫」交給中資經營。
對有擔心失去華裔選民焦慮感的馬華公會而言,經歷了2008、2013年大選的打擊後,「一帶一路」有如天降甘霖,為他們在媒合馬國華裔的經濟機會上獲得了重要舞臺。
難分難解的族群政治
在2013年與2018年的馬國選戰期間,雖然馬華公會與首相納吉不斷提醒華裔選民,若不支持馬華公會,未來在內閣中將不會有華裔部長,馬國華裔會進一步失去政治代表性。不過這番論述至今無起多大作用,馬華公會選情仍不見好轉。
對支持在野黨的馬國華裔選民而已,已在國陣這體制內的馬華公會多年來已成為附庸于巫統的角色,不似建國之初仍有和巫統在族群利益上有「討價還價」之力。因此不少華裔選民,尤其中下的勞工階層多支持行動黨,意識形態中間偏左的行動黨在基層上,也吸納了過去是馬共、勞工党等左翼政黨的黨員。雖然行動黨不以種族為入黨門檻,也號稱是多元族群政黨,但絕大多數黨員是華裔,在族群政治複雜的馬國仍被視為是個華人政黨,因此多次被有種族主義意識的政客批評,若希盟主政,行動黨會打壓馬來人等恐嚇性言論。
在中資議題上,由於行動黨也曾對中資提出批評,因此馬華公會得以對華裔選民提出希盟是反中資、希盟執政馬中關係會倒退等論述。雖然目前該論述不至於影響華裔選民對行動党的支持,但希盟批評中資確實引來了華裔支持者的不滿。一名行動党國會議員候選人向《香港01》坦言,基層支持者確實有要求行動黨別批評的聲音,這位候選人認為華裔選民仍有一定的「中國情意結」。
而這種「中國情意結」,多存于老一輩的馬國華人思維中,最常見的其中一種說法是「中國越強大,華人地位越提高」。不論此說法是否能成立,或是否鄉願,但馬華公會在選戰策略上主打「中國牌」,可謂呼應了這想法的存在。
不過隨著時代的變化,以及馬國華裔世代的更迭,已逐漸從「大中國認同」,逐漸轉為優先對馬國本土的認同,非再以僑民心態來看待祖先所來自的中國。行動党國會議員候選人劉鎮東向《香港01》表示,馬華公會對中資的訴求不會對華裔選民有太大影響,劉鎮東認為馬華公會的選戰策略最大問題是「自己跟自己講話、活在同溫層」,忽視了華裔選民主要是反首相納吉。這意味著馬國華裔選民首要關注的是國內問題,「中資」等國外問題是非首要的。
馬華公會作為執政黨聯盟「國陣」的第二大成員党,與第一大為代表馬來人(巫裔)的巫統,及印度國大党分別代表了華裔、巫裔、印裔的族群政黨,以捍衛本身族群利益的政黨自居。 2013年的505大選時,當時在野黨聯盟仍是「人民聯盟」(簡稱民聯),由不分種族的多元族群政黨行動黨、公正黨、伊斯蘭党(含華裔穆斯林)組成,當時民聯與國陣的對壘,分別代表著強調不分族群的「公民利益」與捍衛「種族利益」的路線之爭。雖然民聯在該屆選舉無獲得過半議席而未能執政,但獲得過半的得票率,曾讓馬國社會萌生擺脫「種族政治」的希望。
不過2018年的選戰,民聯瓦解後的在野黨聯盟-希盟納入了由馬哈迪率領巫統前成員組成的土著團結黨,卻依然是以捍衛族群利益的巫裔政黨。這引起一些在野黨支持者與中間選民的不滿,認為馬哈迪再當首相的話,恐讓巫統的族群政治延續下去,因土團成員多由前巫統黨員組成。
不過隨著時代的變化,以及馬國華裔世代的更迭,已逐漸從「大中國認同」,逐漸轉為優先對馬國本土的認同,非再以僑民心態來看待祖先所來自的中國。行動党國會議員候選人劉鎮東向《香港01》表示,馬華公會對中資的訴求不會對華裔選民有太大影響,劉鎮東認為馬華公會的選戰策略最大問題是「自己跟自己講話、活在同溫層」,忽視了華裔選民主要是反首相納吉。這意味著馬國華裔選民首要關注的是國內問題,「中資」等國外問題是非首要的。
馬華公會作為執政黨聯盟「國陣」的第二大成員党,與第一大為代表馬來人(巫裔)的巫統,及印度國大党分別代表了華裔、巫裔、印裔的族群政黨,以捍衛本身族群利益的政黨自居。 2013年的505大選時,當時在野黨聯盟仍是「人民聯盟」(簡稱民聯),由不分種族的多元族群政黨行動黨、公正黨、伊斯蘭党(含華裔穆斯林)組成,當時民聯與國陣的對壘,分別代表著強調不分族群的「公民利益」與捍衛「種族利益」的路線之爭。雖然民聯在該屆選舉無獲得過半議席而未能執政,但獲得過半的得票率,曾讓馬國社會萌生擺脫「種族政治」的希望。
不過2018年的選戰,民聯瓦解後的在野黨聯盟-希盟納入了由馬哈迪率領巫統前成員組成的土著團結黨,卻依然是以捍衛族群利益的巫裔政黨。這引起一些在野黨支持者與中間選民的不滿,認為馬哈迪再當首相的話,恐讓巫統的族群政治延續下去,因土團成員多由前巫統黨員組成。
可見,即使如多數華裔選民所願,馬國在這第14屆大選了自1957年建國以來的首次政權輪替,「族群政治」仍會是未來馬國政治的主旋律。
再舉出最後一個案例,59歲的臺灣歌手姜育恒(亦是韓國華僑)日前在馬國選戰期間,受邀為執政黨舉辦的演唱會月臺,卻惹怒了馬國華裔線民,許多線民罵他為「漢奸走狗」,要他「滾回臺灣」與揚言抵制他在馬國所開的餐廳。相比上一屆2013年的選舉中,華裔選民明顯支持在野黨的投票傾向,此屆選舉馬國華裔選民顯得更分化,因為有的在野黨支持者及中間選民對希盟與種族主義的馬哈迪合作持保留態度,卻引來了死忠支持者的謾駡,用詞除也包括「漢奸走狗」,還有「華人欺負華人」等以「漢族」為中心的負面詞語。對這些立場激進的華裔選民而言,與國陣在一些議題傾相同立場,就是族群的叛徒,因此馬華公會多年來也被罵「賣華公會」。
回到中資問題,從華裔選民對馬華公會所說支持國陣會讓馬中關係密切的論述無動於衷,再到部分華裔選民基於「中國情意結」而對希盟批評中資的立場「持保留態度」,以及今屆選舉出現如「漢奸走狗」等謾駡的負面選舉文化,無論5月9日的選舉結果為何,馬國華人會持續身陷狹隘的族群政治的囹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