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暫時放下薩德矛盾 中韓關係迎來曙光
韓國總統文在寅將於本月10至11日在越南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期間,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過去一年,中韓因薩德問題而鬧僵,如今同意推動各領域交流合作重返正軌,顯示兩國關係有回暖迹象。事實上,習近平在十九大後專注於強化大國外交,成為改善中韓關係契機。但有分析指,薩德問題只是暫時停擺,兩國矛盾隨時再生變數。
中韓於10月31日通過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孔鉉佑和韓國國家安保室第二次長南官杓之間的管道,就朝鮮半島問題等溝通。雙方再次確認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和平解決朝核問題的原則,重申繼續通過一切外交手段推動解決朝核問題,為此加強戰略溝通和合作。同日,中韓外交部發表聲明,指習近平與文在寅將於越南的APEC峰會上見面,推動兩國在各領域的交流合作早日回到正常軌道,並期望文在寅稍後在菲律賓舉行的東盟峰會,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面。韓國外交部一名高級官員向《香港01》透露,今年9月中方切斷與韓方的正常外交溝通渠道,目前雖然尚未完全恢復,但兩國政府層面的溝通已比過去兩個月明顯好轉。
2014年,駐韓美軍司令提出部署薩德的必要性,指該系統可以在高空攔截由朝鮮發射的彈道導彈。基於薩德覆蓋範圍足以達到中國領土,中方擔心系統的雷達可以追蹤中國武器試驗及導彈特徵,變相加強了美軍對中國飛機、導彈等多方面的監控,故強烈反對。
然而,當時的朴槿惠政府堅持部署,使中韓關係急轉直下。文在寅上任之初對薩德態度慬慎, 5月宣誓就職時表示願意展開磋商,對中方釋出善意。他派遣前國會副議長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又委派前總理李海瓚為特使訪華,反映他有意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但隨着朝鮮核實力一再加強,9月3日更宣布成功試爆氫彈,文在寅改變方針,於當天批准駐韓美軍追加部署四部薩德發射車,中韓矛盾再次激化。
回應特朗普亞洲之行
中韓在此時此刻破冰,相信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的亞洲之行有關。特朗普本周正式展開亞洲之行,首站訪問日本,周二(11月7日)出訪韓國,隨後前往中國,並到越南參加APEC峰會及到菲律賓出席東盟峰會。對韓國而言,特朗普此行不僅是文在寅政府成立後首位外國元首到訪,更是美國總統時隔25年再對韓國作國事訪問。在朝核危機不斷加劇的背景下,中國擔憂美韓走近,特別是特朗普訪韓前,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James Mattis)在韓國防長宋永武的陪同下,上月27日到位於韓朝非軍事區前線的板門店訪問。馬蒂斯發表聲明稱,美國將會與韓國並肩對抗朝鮮政權,促請朝方停止繼續以核武威脅各國,否則美軍會準備採取軍事行動。與此同時,美國三艘航空母艦以軍事演習的名義齊集太平洋,對平壤加強軍事威懾。
今年6月,文在寅以美國為首訪國家,可見他相當重視與美國的關係。香港嶺南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張泊匯對《香港01》表示,韓國不可能放棄部署薩德,中國當然可繼續與韓國「冷戰」,「但中韓關係繼續惡化,對中國的國家利益更加不利,只會將韓國推向美國和日本,這不是中方想看到的畫面。」
隨着朝鮮持續以導彈和核試驗威脅全球安全,特朗普曾暗示可以採取軍事手段解決這個問題,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和防長馬蒂斯在10月也各有加強美國核震懾力的表態。中國堅持和平解決朝鮮半島問題,因此需要韓國這個不可或缺的夥伴。換句話說,中國希望通過修補與韓國的關係,確保韓國不會在朝鮮核危機下大搞軍備武裝,中方還需要利用韓國平衡美國在朝鮮半島的影響力。
兩國破冰另一原因是韓國希望中國解除對其經濟冷戰。中國素來是韓國最大貿易夥伴、最大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國,雖然官方沒有承認,但韓國部署薩德令其蒙受了巨大的經濟後果,包括中國旅行團赴韓旅遊受限、韓國樂天集團的超市樂天瑪特業績慘淡、停止營業等,令韓國經濟蒙受損失。薩德事件亦波及韓國文化產業,韓國明星參演的電視劇被下架,一些商業演出也臨時取消。
《紐約時報》引述現代研究所數據,薩德事件給韓國帶來的代價至今可能已達75億美元(約585億港元),對韓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有0.5%的影響,中國方面的損失僅佔國家GDP的0.01%。在經歷過去這段時間的經貿冷戰之後,中國或許認為有必要重新緩和兩國關係,畢竟在薩德一事上,韓國也有身不由己的苦衷,繼續放任兩國關係冷淡,短時間內也無法改變薩德入駐的既定現實。另一方面,張泊匯分析,中國已經讓韓國和其他國家知道,在涉及地區安全的議題上,若影響到中國利益時要更加小心,否則就會受到懲罰。
值得注意的是,剛結束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選出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除了人事調整方案,還公布一系列內政外交方針,成為改善中韓關係一個契機。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以強凌弱」,「支持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中國將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這些表述顯示,「積極有為」將成為中國下一階段外交特色。在這樣的框架下,一直因薩德而交惡的中韓關係,也到了需要解決的時候。因此中方態度明顯出現轉向,在外交層面上對韓國展現出緩和姿態。
中國跟周邊國家的關係緊張,不利其推動「一帶一路」政策或與西方爭取國際話語權。韓國檀國大學政治外交系教授金珍鎬接受《香港01》訪問稱,某程度上十九大影響了中韓關係的走向,「這次兩國關係回復正常軌道,不論對韓國經濟或中國的深度開放都有幫助,兩國發展會更加鞏固和穩定。」
「三不」承諾給中國下台階
事實上,早在十九大召開前夕,中韓關係已出現緩和迹象。中韓在10月13日續簽兩國之間的貨幣互換協議,同意將該協議期限再延長三年。在中韓圍繞薩德矛盾升級的情況下續簽協議,具有加強雙邊經濟合作的象徵意義。另外,10月24日中共十九大閉幕日,第四次東盟防長擴大會議在菲律賓舉行。中韓兩國的國防部長常萬全和宋永武在會議期間舉行非正式會談,這是自2015年11月以來,兩國防長再次接觸,恢復過去兩年因薩德爭議而全面中斷軍事交流和合作。
韓國外長康京和在10月30日接受國會質詢時作出「三不」承諾,韓國政府不加入美國反導體系,不追加部署薩德系統,不將韓美日安全合作發展成三方軍事同盟,其中最後一點非常罕見。《韓民族日報》分析,今年6月的首次美韓首腦會談聯合聲明中,列明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名字,並出現「美日韓合作發展方案」的字句;7月德國20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期間舉行的美日韓首腦晚宴上,三方就應對朝核問題達成共識,聯合聲明指「三國承諾繼續發展美日韓安保合作」。
正因如此,中國一直擔憂薩德是美日韓軍事同盟為實現包圍中國戰略作出的佈局,韓國國內有聲音質疑,在中國高度警惕美日韓區域同盟化的情況下,文在寅似乎低估了三方軍事合作的敏感性。這次韓方的表態,相當於為中國釋除憂慮,韓國表明不會跟美國綁在一起,正是中方希望聽到的答案。當然,中方會否全面改變對韓態度,取決於韓方對諾言的落實程度。正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上周二於例行記者會所說,「希望韓方言行一致,將上述表態落到實處,妥處有關問題」。
準確地說,薩德問題並未解決,只是暫時被擱置,今後仍有可能挑起兩國的爭端。張泊匯認為:「康京和的『三不』承諾只是韓國政府給出的聲明和保證,給中國一個面子作為下台階。」面對朝鮮核武威脅升級,使區域緊張形勢不斷推高,韓方雖然作出了「三不」承諾,但是基於維護自身安全的需要,已批准美軍部署的六部薩德是不會撤走的,日後也不排除追加其他軍備部署的可能性。華春瑩表示,中方站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原則,對薩德問題的立場不變,意味兩國在這項問題上仍存在矛盾和分歧。不過,無論是從中美博弈還是中韓正常發展的角度考慮,中韓關係都不應該只因薩德一事而繼續惡化。目前的轉圜雖然仍有待觀察,但也是值得期待的好事。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