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不受拜登管控:美國是失敗了,還是在偽裝失敗?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全世界都在等待以色列對伊朗10月1日第二次大規模導彈襲擊的報復。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9日和拜登(Joe Biden)通過電話,雙方形容交談正面卻未見實質成果。同一天,押後了原訂訪美行程的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Yoav Gallant)聲言,以色以對伊朗的攻擊將會是「致命、精準和令人驚訝」的。

其後兩日,以色列和美國媒體都分別引述不同消息人士報道,稱拜登同內塔尼亞胡在報復行動計劃上走得更近,雙方未來幾天將會繼續溝通,而此刻被內塔尼亞胡阻止訪美的加蘭特下周初也有可能到華府同白宮國安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和美國防長奧斯汀(Lloyd Austin)進行磋商。

2024年9月27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在紐約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講時,拿出兩幅圖片說明伊朗的威脅。(Reuters)

四種可能報復

以色列的報復大概有四種攻擊進路:一是打擊伊朗核設施,二是打擊伊朗石油設施,三是刺殺伊朗領導層,四是打擊伊朗軍事基地

由於美國沒有給以色列供應類似B-2「幽靈」(Spirit)之類的戰略轟炸機,以色列要有效擊中埋藏在地底深處的伊朗核設施、「一次過」解決伊朗發展核武的潛力非常困難。如果一擊不中,伊朗可能更加鞏固要發展出核威懾能力的決心,有可能造成反效果--近日,多名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Ali Khamenei)的親信都提到以色列襲擊伊朗核設施有可能會導致伊朗改變其核戰略政策。

石油出口,是伊朗外匯來源命脈,而且其九成石油出口能力都集中在哈爾克島(Kharg Island),以色列對此發動襲擊成功率不低,更可重創伊朗本已不堪的經濟狀況,甚至有可能引起內部騷亂,危及其伊斯蘭主義政府的管治。

哈爾克島(Kharg Island)的位置。(Google地圖)

可是,攻擊伊朗石油出口設施的後果卻非常嚴重。雖然海灣阿拉伯國家如今有充足的剩餘產能(單是沙特就有每日300萬桶的產能未用)去填補伊朗每日大約200萬桶的出口,可是阿拉伯國家自己的石油、天然氣出口設施都集中在波斯灣,而且伊朗也緊握着波斯灣出口霍爾木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只要伊朗攻擊這些能源出口設施或通過霍爾木茲的油輪,油價將會急升,內塔尼亞胡也就會同正在尋求勝選的拜登-賀錦麗(Kamala Harris)民主黨當局完全決裂--無論11月5日的美國大選結果如何,到來年1月20日為止,手握華府實權的依然是拜登。

對於以色列的潛在報復方式,拜登已經公開表明他不支持打擊核設施或石油設施。

路透社11日報道,包括沙特、阿聯酋、卡塔爾在內的阿拉伯國家正拒絕以色列使用他們的空域來攻擊伊朗,並正在遊說美國阻止以色列攻擊伊朗的石油設施,以免他們自己也被捲入戰爭之中。伊朗此前已向區內阿拉伯國家提出過相關的警告。

2024年10月3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美國馬里蘭州安德魯斯空軍基地(Joint Base Andrews)向記者發表講話。(Reuters)

刺殺伊朗政府的領導層,將會是以色列針對黎巴嫩真主黨攻勢的延續。但經過真主黨領袖納斯魯拉(Hassan Nasrallah)被殺,以至他的繼承人和繼承人的繼承人也被殺之後,伊朗必然早有防備。而且即使以色列像其針對真主黨一樣把現有的伊朗高層都殺了一遍,沒有人能保證他們的繼任者將會對以色列實行綏靖政策,反而有可能強化伊朗對抗以色列的決心。

攻擊軍事基地,對以色列而言,將會是一種對等報復。10月1日的伊朗高量導彈攻擊,最主要打中的就是以色列南部沙漠上的內瓦提姆空軍基地(Nevatim Air Base)。本年4月伊朗首次從本土打擊以色列之後,以色列的報復也就是精準打擊了與伊朗核計劃重地納坦茲(Natanz)距離不遠的一個空軍基地上的S-300空防雷達--當時伊朗假裝沒有受襲,因而沒有反擊,而以色列也藉此攻擊警告伊朗以軍有能力精準打擊伊朗每一處。

雖然以色列國內右翼都在呼籲內塔尼亞胡趁機一舉解決掉伊朗的威脅,但從實務避險的角度出發,打擊伊朗軍事基地還是以色列的上策。可是,內塔尼亞胡十多年前已經不顧美國反對嘗試下令軍方準備主動攻擊伊朗,以軍兩年前也曾做過打擊核設施的演練。實務、避險似乎不是今天以色列政府的考慮要點。

2024年10月4日,伊朗德黑蘭,圖為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Ayatollah Ali Khamenei)紀念被以軍擊殺的黎巴嫩真主黨領袖納斯魯拉(Sayyed Hassan Nasrallah)。(Reuters)

以、美之間誰話事?

如今,以色列受襲10天之後還沒報復。有人認為這顯示出拜登當局對於內塔尼亞胡依然有足夠的影響力,使以色列不敢完全置美國反對於不顧而作出激烈行動。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美國大選日愈接近,內塔尼亞胡憑製造中東戰爭影響選舉的籌碼就愈多,他有可能只是暫時按兵不動而分別向拜登政府和特朗普陣營出價,希望能獲得最有利的交換條件。

加沙戰爭、以黎戰爭發展到今天,以色列的各種暴力幾乎已經「不成新聞」。單在過去一天,以軍攻擊加沙中部代爾拜拉赫(Deir Al-Balah)的一家學校,殺死至少27人;以軍亦在黎巴嫩南部故意攻擊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的基地,有份派出部隊的法國、意大利、印尼等國齊聲譴責;以軍也罕有地襲擊了貝魯特中部(按:南部才是真主黨重地)的住宅區,試圖殺死一位真主黨領袖,也沒有事先警告,至少殺死了22人……

無論是在國內或國外,拜登、賀錦麗、民主黨和美國都正在為以色列看似不受節制的暴力付出政治代價。

圖為2024年10月10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再遭以色列空襲,冒出火光及竄起濃煙。(Reuters)

人們都知道美國作為以色列的主要軍援來源,是全世界唯一有能力真正施壓以色列的國家--以往每年38億美元的軍援,佔以色列國防支出大約15%。

對於拜登為何一直在背後「爆粗」罵內塔尼亞胡是騙子,卻一直沒有真的用動美國軍援施壓,不少人都認為這是猶太資本或親以色列資本對美國政客控制力的展現。

據說前總統克林頓(Bill Clinton)1996年同第一次當總理的內塔尼亞胡見面之後,也曾「爆粗」問了一句:「他以為他是她媽的誰?在這裏誰才是他媽的超級霸權?」如果以今天的局勢來認真回答這個問題的話,答案可能是以色列。

於是,在加沙戰爭一周年的時節,不少文章都在總結拜登對以政策如何失敗。

問題是,如果我們回到拜登政策的根本目標,即是「支持以色列」和「避免中東大戰」,美國的政策可說是成功的。

拜登正在「借刀殺人」?

雖然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已經是明顯的戰爭罪行,造成愈來愈嚴重和廣泛的人道災難,在國際上特別破壞了美國的聲譽,但美國更深一層的戰略考慮是:如果死了幾萬人、幾百萬人受苦受難就能迫使美國放棄支持以色列這個中東緊密盟友,未來哪一國還會當美國的忠心小弟,哪一國還會相信美國「鐵鑄一般」的支持?

哈馬斯前總領導人馬沙爾10月5日在多哈接受路透社訪問,稱組織在與以色列的戰爭中損失慘重,但一定會「像鳳凰一樣」浴火重生。(Reuters)

同時,雖然造成無數無辜者受害,以色列對加沙、黎巴嫩(真主黨)、也門(胡塞)甚至是伊朗本土的攻擊,也正在幫助美國削弱伊朗的力量、達成美國的地緣政治目標。

加沙哈馬斯雖然並沒有被消滅,卻己經受到重挫,領袖辛瓦爾(Yahya Sinwar)據報也一直預計自己將會為此喪命。

黎巴嫩真主黨整個高、中層領導體系近乎團滅,武器庫都被打掉了一半,不只喪失彈如雨下威脅以色列的能力,其在黎巴嫩國內的「影子政府」地位未來也未必能夠維持--美國和法國10日就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呼籲國際社會聯手建立更強的黎巴嫩政府軍(按:政府軍與真主黨無關)。

對於胡塞武裝攻擊紅海航道商船,美國一直束手無策,全因為美國出於國際聲譽的考量只願打擊胡塞的武器。但以色列就不一樣,一出手就是打港口基建,包括能源設施、碼頭等等。如果胡塞繼續攻擊以色列目標,以色列將會有更多藉口去代美國出手猛擊也門。

而以色列在德黑蘭成功刺殺原哈馬斯領袖哈尼亞(Ismail Haniyeh)、伊朗兩次用動大量彈道導彈打擊以色列也沒有造成重大損傷,都對伊朗作為區內強權的威望造成了嚴重衝擊。

2024年7月25日,美國副總統賀錦麗( Kamala Harris)在艾森豪威爾行政辦公樓(Eisenhower Executive Office Building)會見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Reuters)

對於以色列的行動,加沙戰爭以來一直只口頭聲討的阿拉伯諸國領袖,心裏大概也是愈看愈高興。他們自己不用出手就大挫伊朗、親伊朗的多國武裝和伊斯蘭主義勢力。而且,美國對以色列的堅定支持,只將人道主義限於言詞,也加強了這些國家對於美國的信心。

在實際行動上,拜登只曾經扣起過一批輸以的重型炸彈,但過去一年美國的對以軍援卻是倍數級上升,從一年大約38億美元之數升至180億美元。拜登大罵內塔尼亞胡,可能是出於真心的,畢竟以色列真的可以關注多一點人道主義,打得「好看」一些,而在各種升級衝突的具體行動上也可以同美國多一點溝通。但整體而言,在戰略目標上,美國和以色列是一致的。

從這個維度來看,美國政府可算是在以色列外交方面「假裝失敗」,把所有不光彩、反人道的指責都放到以色列的頭上--美國只是無能,而不是無恥,無恥的是以色列。

不過,隨着以色列的戰爭已升級到同伊朗打一場大戰,又或者推高全球油價、破壞經濟的層級,拜登當局已經到了必定要用力施壓以色列的地步。

如果這一次以色列對伊朗的反擊,最終真的避開了核設施、石油設施,顯示出內塔尼亞胡暫且放下了「一了百了」消滅伊朗威脅的計劃,也許我們就可以得出其實以色列一直也沒有走出美國控制範圍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