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萊恩成功集權 新一屆歐盟委員會劍指何方?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如今已成功連任的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歐盟總部所在的布魯塞爾從來也有「烏蘇拉女王」(Queen Ursula)之稱,人們認為她利用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的危機集中了權力,她自己從德國搬到布魯塞爾之後更直接住在辦公室旁,她的領導地位和布魯塞爾的歐盟建制過去五年已變成了一個難以分割的整合體。

本年歐洲議會選舉之後,馮德萊恩以唯一人選的姿態連任未來五年的歐盟委員會主席。相較於2019年她上位的時候還要靠德、法等歐盟大國在背後協商出她這個人選,今天反而是由她來主導了歐盟委員會其他26個委員的提名--例如素來與馮德萊恩不和的法國籍歐盟內部市場專員布雷頓(Thierry Breton)在9月16日,即馮德萊恩公布委員名單之前一天,就被迫請辭,他更「撕破臉」在其辭職信中直批馮德萊恩是出於「私人理由」要求法國政府把他換走;而巴黎奧運前解散國會重選豪賭敗了一半的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也順應了馮德萊恩的要求。

馮德萊恩在9月17日公布的下一屆歐盟委員會委員名單,亦反映出馮德萊恩進一步集中權力的事實--歐盟27國每國政府都能提名人選,但每國委員所負責的職務則名義上由馮德萊恩決定,主要出自她同各國領袖的幕後談判。

9月18日,馮德萊恩和她提名的26國委員合照。(Reuters)

對俄(對華)強硬

新一屆委員會名單最突出的地方在於馮德萊恩首次為歐盟設立了負責歐盟層面的國防委員,由挺烏立場強硬(按:同樣是對華鷹派)、在蘇聯時代已經加入反對黨的立陶宛前總理庫比柳斯(Andrius Kubilius)領軍。這不是馬克龍此前提過的那種歐盟軍隊的建設,他所負責的是歐盟國防工業的整合。

這很明顯將會是未來五年的歐盟改革大方向之一。前歐洲央行行長、前意大利總理德拉吉(Mario Draghi)在馮德萊恩要求下寫成的「歐洲競爭力的未來」報告就強調歐盟整體的國防開支排名世界第二,只因為各國國防沒有標準化、沒有聯手扶助歐盟本土的軍工業,才讓此等高開支白白浪費。

立陶宛前總理庫比柳斯料將成為歐盟委員會第一個國防專員。(Reuters)

馮德萊恩對俄強硬的立場也反映在其外交專員的人選上。新人選是愛沙尼亞的前總理卡拉斯(Kaja Kallas)。她的母親在蘇聯時代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明確挺烏反俄,曾主張烏克蘭的盟友全都承諾每年花費GDP的0.25%來支持烏克蘭,這相當於1200億歐元。由於中國在歐洲被視為俄羅斯的支持者,雖然卡拉斯對華發言不多,但分析人士的共識都認為她將會支持馮德萊恩對華強硬的政綱。

對於如今作為歐盟輪任主席國卻以獨立特行的親俄立場在歐洲受千夫所指的匈牙利歐爾班(Viktor Orban)政府,馮德萊恩也把原本主管歐盟擴員事務(按:不要忘記烏克蘭正在加入歐盟)的匈牙利籍委員Olivér Várhelyi轉任為衛生及動物福利專員,其投閒置散的程度明顯到讓人失笑。(Várhelyi本人在布魯塞爾也不太討好,曾大罵歐洲議會議員是一群白痴,也曾在未經委員會同意下單方面宣布凍結歐盟對巴勒斯坦的援助。)

愛沙尼亞的前總理卡拉斯(Kaja Kallas,左)。(Reuters)

在馮德萊恩公布新的歐盟委員會名單的前後,她也作出了至少兩項針對匈牙利的行動。一是準備新的機制繞過匈牙利去爭取在本年底前為烏克蘭提供可高達400億歐元的貸款,幫助烏克蘭填補來年財政空洞。二是扣起歐盟對於匈牙利的援助,作為對其違反歐盟難民法規的罰款。

如果俄烏戰爭未來沒有因為美國的政治變動而終結,馮德萊恩未來五年主導的歐盟委員會將會比以往對俄更為強硬,並以俄羅斯作為外敵的存在來推動歐洲國防產業和政策的整合。

德拉吉的「聖經」

在德拉吉公布了其長近400頁的「歐洲競爭力的未來」報告之後,其產業政策和歐盟進一步整合的主張,與馮德萊恩集權於布魯塞爾的傾向有着驚人的契合。有分析人士也笑指,德拉吉的報告就相當於世俗化布魯塞爾的聖經。

但在馮德萊恩的人事佈局上,人們除了看到依據德拉吉報告的分工之外,也看到馮德萊恩將最後決策權緊握在手的盤算。

圖為2024年9月9日,前歐洲央行(ECB)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發表關於歐盟競爭力和建議的報告,並送交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 Ursula von der Leyen)。(Reuters)

德拉吉主張歐盟應該進一步整合單一市場,發揮歐盟的規模,提高生產力和創新能力,不要像過去一般一味講求反壟斷--後者以原有反壟斷專員韋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為代表--而是要容許一些企業做大,改變以往嚴謹的國家補貼規管,好讓歐盟能推動整體的產業政策,創能造出同美國、中國競爭的關鍵行業企業(按:空中巴士Airbus就是過去的成功例子)。

其中,由於歐盟在新能源發展上有戰略需要(歐盟化石燃料不能自給自足、能源價格又高於中美),而且歐洲企業在新能源科技上依然有一定程度的領先地位,氣候政策、減少碳排放同加強歐盟競爭力的產業政策就應該有高度的戰略性整合。而歐盟也應該以共同舉債的方式加大預算,大增投資(頭條數字是每年8000億歐元)。

按照這個邏輯,馮德萊恩就將氣候政策技術官僚出身的西班牙能源部長里韋拉(Teresa Ribera)提名為「潔淨、正義和競爭性轉營」專員。這個頗具布魯塞爾式官僚主義色彩的職位背後有極廣的權力--里韋拉將會集氣候政策、反壟斷工作和歐盟產業政策三大職務於一身。她在獲提名後受訪也表明歐盟的反壟斷政策有演進的必要。

里韋拉(Teresa Ribera)被視為新一屆歐盟委員會的第二權重人物。(Reuters)

類似地,主管歐盟工業戰略(包括國家補貼)和歐盟預算分配的專員也出自法國和意大利兩個更為支持歐盟產業政策的國家--前者是馬克龍在最後一刻才提名的親信、當了大半年外長的塞茹爾內(Stéphane Séjourné),後者是早在2018年就轉投極右意大利兄弟黨(FdI)的菲托(Raffaele Fitto)。梅洛尼(Georgia Meloni)上台後,菲托一直主理歐盟疫後復甦舉債分配給意大利的資金。

上述三人也是在六位冠以「行政副主席」職銜的歐盟委員會委員之列。

憑什麼集權?

雖然這些行政副主席看起來大權在握,但馮德萊恩的新佈局其實是把最終決策權全都集中在她自己手中。首先,在包括上述三人職務的各委員分工中,各人職能有高度重壘,例如在加快國家補貼審批的「共同歐盟利益重要項目」(IPCEI)的產業認定上,塞茹塞內雖然負責認定,但補貼的審批權卻在里韋拉手中。由於這些人各自代表不同國家、代表有不同意識形態的政黨,分歧必然存在。誰能一錘定音?當然是主席女士馮德萊恩。

9月19日,塞茹爾內與到訪法國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不同圖中)會面。(Reuters)

同時,一方面為了直接管控這些行政副主席,另一方面也照顧到馮德萊恩所屬德國的財政謹慎傾向(按:不少德國人會認為歐盟整合就是要德國等富國花錢),向這些行政副主席匯報的其他委員,若非同樣要向馮德萊恩直接匯報、被視為馮德萊恩的親信,就是來自守財國的官員--如斯洛伐克的新貿易專員塞科夫維奇(Maroš Šefčovič,屬塞茹爾內之下)、實控預算管理的拉脫維亞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屬塞茹塞內之下)、以對歐盟窮國尖酸刻薄的荷蘭籍氣候專員胡克斯特拉(Wopke Hoekstra,屬里韋拉之下)等。

即使馮德萊恩的歐盟委員會人事佈局還需要歐洲議會逐一通過,但分析普遍預期,此名單在議會中並不會遇上任何有意義的阻力。有人可能中途落馬,但落馬者大概都會是權力邊緣上的委員。

馮德萊恩之所以能成功集權,主要原因是沒有任何歐盟大國領袖有主導歐盟的能力,而未來的德國總理很可能就是馮德萊恩的政治盟友。

一方面,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在解散國會豪賭半敗之後,如今被迫委任擺明在政治上與他劃清界線的人物當總理,國內權力不穩;意大利的梅洛尼從來也是馮德萊恩的盟友,而梅洛尼也知道意大利國力不足左右歐盟;西班牙的社會黨首相桑切斯(Petro Sanchez)只能靠加泰獨派支持執政,一直在踩政治鋼線;德國社民黨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上任以來從來沒有試圖領導歐盟政策,其國內支持度低迷,來年大選必敗無疑。

跟上次大選的情況不同,默茨(左)的總理人選地位沒有受到基民盟在巴伐利亞的姊妹黨基社盟(CSU)領袖澤德(Markus Soeder)的挑戰。(Reuters)

另一方面,馮德萊恩所屬的德國基民盟(CDU)近來就選出了默茨(Friedrich Merz)作為其總理人選,幾乎篤定成為下任總理--雖然默茨原是提拔馮德萊恩的默克爾(Angela Merkel)的黨內政敵,但馮德萊恩早就爭取到默茨的信任,後者不只支持她連任歐盟委員會主席,有知情人士更透露,馮德萊恩每周都會同默茨通話確保公開主張一致。

可以預見,新的歐盟委員會將會繼續支持烏克蘭抵抗俄羅斯,在貿易政策上繼續刁難中國(如電動車關稅等),推動帶有保護主義色彩的歐盟產業政策。如果美國未來還是由民主黨執政的話,布魯塞爾將會繼續親美,卻依然會在背後推動歐盟自主的政策,長遠減少對美依賴;但如果上台的是特朗普的話,馮德萊恩將會試圖扮演昔日默克爾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