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拉吉的危機感:歐洲會變成「歷史博物館」嗎?
根據一種解讀,荷蘭小說家Ilja Leonard Pfeijffer的小說《歐羅巴大酒店》(Grand Hotel Europa,暫譯)描繪了一個緩慢地走向必然衰敗的歐洲,其中充滿着來訪尋索歷史體驗的遊客--歐洲有太多太多的歷史,再沒有位置去擺放未來,因而失去政治和經濟重要性,只變成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
被視為一手將歐盟從歐債危機拯救出來,其後又重新為意大利經濟注入動力的前歐洲央行行長、前意大利總理德拉吉(Mario Draghi)上周發表了受歐盟委員會撰寫的「歐洲競爭力的未來」報告,點明了歐洲長久以來「將緩慢(經濟)增長視為一種不方便而非災難」,但隨着國際大勢的轉變,歐洲的低增長如今已變成了一個「存亡挑戰」。
生產力落後美國
德拉吉指出,自2000年以來,美國人均實質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比歐洲高近兩倍,而相較於美國6家市值高過1萬歐元的企業都在過去半個世紀內創立,歐洲過去半個世紀連一家市值高於1千億歐元的企業也沒有建立過。
在21世紀以來的低增長之中,歐洲的出口商依然可以透過全球貿易自由化將產品銷往亞洲等快速增長的地區;女性大舉投入勞動,增加了勞工投入對於經濟增長的佔比;冷戰之後,歐洲長期依賴美國的安全保護傘,讓歐洲可以大減國防開支,將錢花到其他更為優先的項目上;地緣政治形勢穩定,歐洲沒有理由擔心對其他國家日漸增加的依賴。
然而,上述各個因素如今已不復存在。全球貿易急速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錯過了數碼革命的歐洲企業,面對外來更大競爭,對外市場的准入度卻愈來愈低。歐洲因為俄烏戰爭失去了其最重要的能源供應方俄羅斯。在地緣政治愈發不穩的情勢中,過去的對外依賴也變成了歐洲的弱點。同時,在人口老化和反移民風氣四起之際,歐洲的經濟增長已不能依靠人口增長。
如果在過去30年相較美國下跌了近15個百分點的歐洲生產力只按照2015年以來的速度增加,歐洲到2050年的GDP只能與今天持平。
德拉吉認為,如果歐洲此刻還不作出改變、恢復生產力的增長的話,歐洲就要放棄歐洲之所以作為歐洲的一些核心要素:歐洲國家普遍較為慷慨的社會保障和福利、可持續的環境和氣候,又或者是歐洲的自由、和平及民主。
為了向公眾點明歐洲要面對的挑戰,德拉吉提出了一個可供媒體廣泛引述的數字,那就是歐洲必需將其投資份額提高相當於歐盟GDP 5%的規模,也就是每年大約8,000億歐元之數。德拉吉作了一個比較,那就是二戰後幫助歐洲重建的馬歇爾計劃所涉牽的投資也只佔GDP的1至2%。
整合是解方
這筆巨額資本從何而來?在法國財赤嚴重、德國又困於自我設限的財政框架之際,德拉吉的主張是像疫後復甦的破天荒歐盟共同舉債一般,由歐盟來發債去支持這一筆開支。這就牽涉到德拉吉對歐洲低增長困局的根本解方:進一步的歐盟整合。
德拉吉認為,歐盟有三個範疇的工作是必需要做的。一是收窄同中、美兩國之間的創新差距。歐洲一直以來只集中在成熟科技,過去20年研究和開發投資頭三大的企業都是車企,增長空間有限。但歐洲其實不乏創新,只是創新之後由於單一市場整合不足導致市場規模不足,且存在沒有一致性又處處設限的規管,使創新難以在歐洲商業化--2008至2021年間,近三成在歐洲創立的「獨角獸」(估值至少10億美元的未上市初創企業)都搬到了其他國家(主要是美國)。
二是氣候滅碳和競爭力的聯合規劃。歐洲競爭力的缺乏,一大原因在於其能源成本高昂,電價是美國的兩三倍,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四五倍,大舉轉向潔淨能源是明顯出路,而歐洲在各種潔淨能源技術之上也在世界前例,歐洲所乏缺的是能源生產者和新能源相關企業之間的聯合規劃。
三是提高安全和減少依賴。在此,德拉吉特別提到歐洲在關鍵原材料上只依賴特別是中國的少數供應者,在數碼科技上也高達依賴入口。他認為,如果歐洲不行動的話,歐洲將會遇上被外力壓迫的風險。因此,歐盟必真有整合的對外經濟政策--只有透過歐盟整體的市場實力,歐洲才能與資源豐富的國家建立貿易和投資關係、在關鍵領域組建戰略儲備、建立能保護關鍵科技供應鏈的產業關係。
同時,歐盟也必須整合國防。德拉吉指出,歐盟整體而言有着全球第二大的國防開支,卻因為欠缺標準化等問題而未能將此等開支反映在歐洲的國防工業實力之上(他舉例說,歐盟國家有12種不同的主戰坦克,但美國只得一種)。
德拉吉認為,在上述的三個範疇之中,歐盟成員國已經在獨自行動,問題是,個別行動遠遠及不上歐盟整體行動所能夠達至的成績。
在此,德拉吉指出了三個障礙。一是歐洲欠缺焦點,他們往往表述了共同目標,卻沒有清晰的優次排序或聯合政策行動去跟進,特別是在單一市場長期碎化片的問題上,像談了10年也未有任何進展的資本市場聯盟。
二是各自為政浪費掉共同的資源。例如在上文提及的國防問題,歐盟國家的國防採購就有近八成都流向了歐盟以外的供應方。同類的問題也存在於突破性科技的公共投資之上。
三是歐洲在重要的問題上欠缺協調。德拉吉特別提到歐盟的立法程序從歐盟委員會提出方案起計,平均需時長達19個月,這還未算上各個成員國在國家分別落實法律的時間。
雖然德拉吉在其報告中並沒有用上歐洲變成「世界博物館」的文學比喻,但在他眼中,歐洲已經到了不得不行動的時刻,否則歐洲「將會喪失存在的理由」,不能繼續在可持續的環境下提供繁榮、平等、自由、和平和民主,又或者要在這些根本價值之中作出取捨。
紙上談兵能成事嗎?
對於德拉吉的報告,歐洲各派一片支持之聲。不過,這是因為這份報告到目前為止還是一紙空文。本年11月初(按:剛好在美國大選之後),在布達佩斯舉行的非正式歐盟峰會上,德拉吉將會向歐盟各國領袖推銷其建言,屆時,我們將能看見歐盟各國領袖有沒有政治意志去再推歐洲整合。
在大增投資的問題上,歐盟來年就要草議2028至2034年的七年歐盟預算,任命德拉吉準備此報告的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預計將會擴大各國的預算投入,以及歐盟自身的資金來源。這種進取的提案會引來各國何等回應,值得關注--不要忘記,歐盟成員國至今還是把歐盟預算當成「分餅仔」的遊戲,單是農業補貼就佔了預算的三分之一。
不過,即是在整合投資、建立資本市場聯盟等重大項目上未能取得共識,歐盟還有退而求其次的出路。德拉吉在其報告的主要部份,花費了極多篇幅,對各個行業作出了詳細的分析和建議,當中包括能源、關鍵原材料、數碼及先進科技(高速寬頻網絡、計算和人工智能、半導體)、能源密度高的產業、潔源能源、汽車業、國防、太空、製藥、交通。其細項建議數目多達170個。
正如報告所言,有意志行動的國家,在具體的領域之中,並不必等到27個國家都有了共識才行動。在歐盟共識制聯合行動緩慢且困難的背景之下,這也許是整個歐洲避免變成一座「歷史博物館」的唯一符合現實的可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