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到沙利文都是「木頭人」 美國戰略精英已死
沙利文(Jake Sullivan)本次訪華已經結束。這是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時隔八年再次訪華,是沙利文助理任內首次訪華,是雙方落實中美元首共識的重要舉措。但那又怎樣?
拜登已經退選,現在的拜登政府只是看守內閣,已經進入了垃圾時間,所以沙利文作為拜登政府的核心幕僚對於中美關係本身來說,本次行程意義不大,此行也相當於在幫賀錦麗(Kamala Harris)助選。沙利文此行本身,更像是一種作秀和表演,主要是演給美國選民看的。沙利文此行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告知,如果賀錦麗當選,她將致力於「負責任地管理」中美關係。
這個沙利文在結束訪問時的記者會上,有很明確提到,沙利文是這麼說的「賀錦麗副總統一直是拜登外交政策團隊的核心成員和主要成員,並參與了印度太平洋地區總體戰略的設計和執行,以及負責任地管理中美關係。」「她贊同拜登總統的觀點,即負責任地管理這場競爭,避免其演變為衝突或對抗,至關重要。她還贊同保持高層、開放的溝通渠道是實現負責任管理的途徑。」記者會上這些話,也並不是說給中國聽的,是說給美國選民聽的。
一點都不意外,沙利文訪華沒有達成任何實質性成果。雙方更多就只是在互相闡明各自立場和底線。當然,雙方都認為保持這樣的溝通,有助於避免衝突發生。這是雙方最主要的共識。在沙利文和王毅外長進行戰略溝通的通稿裏也是說「進行了坦誠、實質性、建設性討論」。
「坦誠、實質性」就是說討論得很徹底,大家是敞開天窗說亮話。「建設性」就是指有溝通總比不溝通強,但也僅僅只是討論,並沒有實際成果。指望這樣一次會談,能讓雙方關係出現改善,是不太現實的。目前中美關係的現況就是雙方都在努力去「避免衝突」的發生。這實際已經說明中美關係很糟糕,而不是說中美關係要馬上改善。
去年布林肯(Antony Blinken)、耶倫(Janet L. Yellen)、雷蒙多(Gina Raimondo)接連訪華時,輿論上還有比較多的「談妥」聲音,不少人還抱有幻想。但顯然,即使是去年11月的舊金山會晤之後,中美關係也沒有出現任何改善的跡象。雙方的溝通,都只是在避免衝突發生,美國也並沒有改善中美關係的誠意。美國是一邊嘴巴說要「負責任地管理中美關係」,一邊是對中國各種制裁,拜登在今年5月還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加徵關稅,以至於歐盟和加拿大都在跟風效仿。
沙利文在記者會上,其實已經說得很直白,拜登政府一直尋求跟中國接觸溝通,只是為了避免衝突發生。沙利文是這麼說的,「兩國關係仍然是一種競爭關係,我們需要負責任地管理這種競爭。」沙利文還說「與中國的競爭不一定會導致衝突或對抗,關鍵是通過外交進行負責任的管理。」
美方這個思路是一以貫之的。就在沙利文訪華的前夕,《金融時報》披露了過去一年,中美兩國外交高層在維也納、馬耳他和曼谷的三次密談詳情。據報道,美方的訴求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要求中方承認並接受由美國重新定義的中美關係。拜登上台後,把中美關係定義為系統性競爭對手,既然是對手,那就必然會有相應的打擊措施,比如在各個領域發起制裁。美方認為,不論是維護所謂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還是確保美國的領先地位,這種制裁都是合理的,恰當的。
因此,美方要求中國接受與美國的競爭關係,這其中就包括需要接受美國實施的各種技術和經濟的封鎖制裁等。另一個是要求中國承認台海現狀。美方對中國表示,請中國接受台灣處於美國勢力範圍保護下的事實,不能進行所謂的單方面打破現狀的行動。作為交換,美國不會讓台灣法理獨立,也不會主動惡化局勢或引發戰爭。
中國斷然是不可能接受的。一路看中美相互接觸的變化,深感美國的戰略精英都絕跡了。完全不懂中國。在中國已經有「尋找基辛格」的討論,更應該有的是美國精英界。實在太傲慢了!美國這些要求哪裏是談判,純粹是把中國當成80年代的日本。美國居然能提出這兩個近乎腦癱的要求,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新一代的美國戰略精英們已經不太懂如何跟一個實力對等的大國打交道。
問題出現在哪裏呢?認知錯位!他們的一切認知都是基於美國沒有對手,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也沒有的基礎之上。因為長期沉浸在單極霸權的宏大敘事中,他們在被賦予無限自信的同時,也喪失了戰略精英們最賴以生存的事態感知力和客觀分析力。於是看到,當代美國外交政策幾乎把自身推向了絕境,比如坑歐洲盟友,發動俄烏戰爭促中俄團結,動用金融核武器導致去美元化在國際上從一朵小浪花形成漣漪效應⋯⋯這些事放在幾十年前,壓根沒人會相信是美國戰略精英們做出來的。
當傅高義(Ezra Feivel Vogel)、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布熱津斯基(Zbigniew Kazimierz Brzezinski)這一代走入歷史,現在布林肯之流就知道照本宣科,珠錙必較,漫天要價,根本不在乎現實情況的變化。確實可以說,基辛格之後,美國戰略精英已死,美國戰略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