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有可能變成無人機產業大國?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當下,俄烏衝突依然處於膠着狀態。雖然西方承諾的F-16戰鬥機仍未能正式大舉進入實戰,但在烏克蘭的天空中,俄烏兩軍的重要殺器-無人機你來我往,十分熱鬧。烏軍使用無人機搜索並定位俄軍以發動襲擊,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時,烏軍還通過無人機發動跨境襲擊,對俄境內的煉油廠等關鍵設施發起了數輪突襲,這一做法同樣取得了明顯成效。

與戰場上的出色表現相對應的是,烏克蘭的無人機產業正在戰火中迅速發展壯大。

去年12月,烏總統澤連斯基宣稱,2024年,烏克蘭無人機的年產量目標為100萬架。今年3月,烏戰略工業部副部長漢娜·赫沃茲迪亞(Hanna Hvozdiar)表示,烏無人機月產量已經達到了15萬架,今年擬達到200萬架的年產量目標,但評論界普遍認為這一目標難以達成。並且,今年1、2月,烏無人機的月產量一度停滯,歐美評論界甚至認為烏克蘭會輸掉俄烏衝突之中的「無人機戰場」。

不過,據《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近期報道,烏克蘭的無人機產業在今年二季度迎來了又一個騰飛期。報道稱,烏克蘭現在有200多家登記在冊的無人機生產商,如果算上小公司和家庭作坊式(以車庫為主)的志願者團體,烏克蘭的無人機生產商團隊則達到了500家以上。同時,《外交政策》認為,烏克蘭無人機的月產量應當已經突破了20萬架。從6月以來烏克蘭無人機對俄襲擊事件增多、規模增大和破壞力增強也可以看出,烏克蘭無人機的生產規模和質量應當有了實質性的提升。

一架飛越基輔上空的俄軍無人機。(Reuters)

《外交政策》指出,在俄烏衝突之前,烏克蘭無人機產業幾乎等於零。兩年多來,該產業的迅速騰飛除得益於戰爭需求的巨大推動力之外,烏政府在政策方面的主動改進也很重要。

首先是放松管制。為促進無人機產業發展,烏政府對相關法律做了數十處修改,簡化了相關的申請-批准程序。海關也免除了大部分無人機部件的增值稅和進口稅。而最重要的變化則是大幅簡化了公司獲得軍方銷售認證所必須採取的步驟。

烏克蘭數字轉型部副部長博楊科夫(Alex Bornyakov)表示,烏政府認為,產業發展的最關鍵動力在於富於開創精神的企業家和企業,因此選擇將賭注壓在他們身上。就開辦涉及防務領域的高科技企業而言,以前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來進行申請-批准操作,有時甚至需要有影響力的人來幫助「開後門」,而現在這一過程只需要兩到三個月。

其次,烏克蘭取消了蘇聯時期的國防利潤上限。在過去的計劃經濟中,武器製造商每年的利潤一旦超過3%即為非法。現在烏最大的無人機制造商之一—— DroneUA 的聯合創始人拉克文科(Valerii Iakovenko)表示,過去的相關規定極大地阻礙了創新,3%的利潤讓企業沒有錢進行研發。如今,利潤上限是25%。突然之間,投資軍事技術變得有利可圖。這引發了無人機行業的一場革命。

再次是稅收政策和金融工具上的創新。數字轉型部下屬的Diia.City為包括國防科技公司在內的一系列 IT 企業提供稅收減免服務。會員公司繳納的企業稅只有其他烏克蘭公司的一半:9%而不是18%。相關企業員工只需繳納5%的所得稅,不到正常水平的三分之一。此外,政府還借鑑矽谷初創企業使用的融資工具——可轉換票據(convertible notes),允許貸款日後轉換為股權,以便吸引各類投資。

俄烏衝突兩年多來,企業家的活力與政府的幫扶相結合,催生了充滿活力的無人機產業。最受歡迎的產品是小型第一人稱視角自殺式無人機,該機型長7到10英寸,由旋翼推動。幾乎每支前線部隊都在使用這種無人機,一名優秀的操作員一天最多可以派出15架無人機去執行任務。最先進的設備類似於小型飛機,固定翼寬達30英尺。下一個前沿領域是地面無人設備——能夠執行醫療派送、排雷和作戰等複雜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烏克蘭無人機產業此前存在着嚴重的對華依賴。去年,中國政府出台規定,從2023年9月1起限制無人機零部件出口。這項規定生效之後,烏克蘭政府一度對維持並擴大本國無人機生產能力表示擔憂。有報道稱,中國的無人機零部件在烏克蘭佔比一直超過50%,大疆旗下的Mavic系列也很受烏軍歡迎。驟然之間渠道大為受限,烏軍方一度頗為頭疼。

烏克蘭無人機公司Swarmer正在測試他們的人工智能無人機。(Reuters)

但是,《外交政策》的報道顯示,從去年10月開始,通過3D打印零部件,志願者探索仿製以及與其餘北約國家乃至中國台灣地區的相關企業進行合作,烏克蘭無人機的生產能力持續加強。並且,據福布斯(Forbes)報道,今年二月底,烏克蘭無人機企業Wild Hornets已經成功實現了飛行控制模塊(Flight Controller Module)的自我設計、生產和組裝,下一步就是走向量產。

同時,產能的提升也有效地降低了烏克蘭無人機的生產成本。就最低端的旋翼無人機而言,烏克蘭企業的生產成本已經降低至335美元/架。雖然這一成本依然高於大疆基礎系列的135美元,但是美歐國家擬構建聯合體並向烏克蘭企業長期大規模訂購,只是由於當下烏企業產能必須首先滿足國內需求,烏現行法律也不允許防務器材出口,因而歐美需求無法得到有效釋放。未來一旦歐美需求被充分釋放,烏國內企業的無人機生產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並且,墨西哥等國也可用來佈局產能以進一步降低成本。同時,烏無人機企業的軟件技術水平也在迅速提高。

就中國無人機龍頭-大疆而言,飛行系統、定位系統、數據處理能力和動力系統是其主要技術優勢所在,但這些技術優勢並不是不可突破的。大疆最大的優勢依然在於生產領域。通過將智能手機零部件融合在無人機中,結合中國自身在基礎電子消費品中的產業鏈優勢,大疆成功實現了其產品的低成本和高性能。自2020年以來,大疆部件的自給率也逐步提升。但是,在軟硬件領域內,烏克蘭企業正在迅速提升自身的產業鏈地位,這一勢頭不容低估。

最終分析結論:

今年7月,美國正式取消了針對大疆無人機的禁令,大疆無人機的優勢,尤其是在消費類民用無人機中的優勢似乎是不可撼動的。但是,蓬勃發展的烏克蘭無人機產業表明,真正的追趕者正在逐步成型。

本文原載於2024年7月28日的安邦智庫每日經濟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