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華電動車徵超預期關稅 中國會「痛」多久?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6月12日,歐盟委員會發布關於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的初裁披露,擬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臨時反補貼稅。對比亞迪、吉利汽車和上汽集團將分別加徵17.4%、20%和38.1%的關稅;對其他汽車製造商將徵收21%或38.1%的關稅。新關稅將在歐盟現有10%關稅的基礎上加徵。Tesla(特斯拉)和寶馬(BMW)等在中國生產、向歐洲出口汽車的生產商被視為合作公司。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稱,如無法與中方達成解決方案,將在7月4日開始加徵關稅。反補貼調查將持續到11月2日,屆時將可能徵收最終關稅,通常為期五年。歐盟公布的關稅高於此前業界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10%至25%的預期。

根據JATO Dynamics的數據,2023年,在歐洲市場,中國汽車品牌上牌數為32.3萬輛,同比增長高達79%,市佔率達到2.5%。其中,上汽名爵上牌數超23萬輛,佔比近72%,吉利2.2萬輛,比亞迪1.6萬輛。

除了上述三家企業外,參與調查但未被抽樣的企業包括:愛馳、江淮、寶馬、奇瑞、一汽、長安、東風、長城、零跑、南京金龍、蔚來、特斯拉和小鵬,這些企業需要平均額外繳納21%的反補貼稅,也就是說,關稅合計達到31%。至於其他未配合調查的企業,將要面對的是總計高達48.1%的關稅。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同時也會對一些西方汽車製造商造成打擊。當前,包括寶馬、平治(Mercedes-Benz/奔馳/賓士)和雷諾(Renault)等西方汽車製造商均在中國有本土化生產再出口歐洲。寶馬、平治和福士(Volkswagen,又譯大眾)的高管此前都警告稱,不要對中國汽車徵收進口稅。這些歐洲老牌汽車製造商的高管認為,更高的關稅可能會暫時縮小或消除中國汽車製造商從供應鏈中獲得的成本優勢,但這並不能阻止中國平價電動汽車繼續在歐洲市場佔據份額,甚至可能迫使歐洲汽車製造商調整業務。

中國電動車:圖為2023年12月28日,參觀者在一個在中國北京舉行的活動拍攝小米首款電動車SU7。(Reuters)
中國電動車品牌NIO2024年5月15日在上海車展發布新款電動車(Reuters)

汽車製造商們最清楚,事實就是中國電動汽車在全球市場上既面臨着關稅壁壘的考驗,但同時成為許多經濟體競相爭奪其建廠「落戶」的對象。

日前,土耳其貿易部宣佈對從中國進口的汽車徵收40%的額外關稅,卻歡迎中國汽車企業到土耳其建廠投資。今年5月,土耳其工業和科技部部長卡希爾(Fatih Kacir)透露,已和比亞迪以及奇瑞「已經進行很長時間的談判」,與上汽集團和長城汽車的單獨談判也在進行中。卡希爾稱,土耳其與歐盟結成了關稅同盟,因此是向歐盟出口的理想基地,此外,在土耳其開設汽車廠也將為中國企業帶來「優越的電池投資機會」。

土耳其並不是唯一一個向中國汽車企業的投資敞開大門的歐洲國家。綜合消息,在匈牙利,2017年,比亞迪在該國科馬羅姆市(Komárom)的工廠正式投產,主要生產零排放純電動公交車和叉車;2022年9月,蔚來在該國比奧托爾巴吉(Biatorbàgy)投資建設的首個海外工廠投入運營;今年1月,比亞迪與匈牙利塞格德市政府正式簽署比亞迪匈牙利乘用車工廠的土地預購協議;在西班牙,奇瑞汽車於今年4月與該國車企埃布羅(Ebro-EV)簽署協議,成立合資企業在西班牙生產汽車。據商務部網站消息,這是中國汽車企業開拓歐洲市場、實現本地化生產的一次積極嘗試,也是中國企業首次與西歐發達國家簽署汽車本地化生產協議;在波蘭,2022年,吉利宣布與波蘭首個國產汽車製造商EMP達成合作,將其模塊化電動汽車平台SEA浩瀚架構授權給EMP使用。此外,據報道,中國車企零跑汽車將與法意合資車企斯特蘭蒂斯(Stellantis)合作在波蘭蒂黑(Tychy)工廠生產電動汽車。

圖為2024年3月12日,上汽集團乘用車福建寧德基地生產的車輛從福州港江陰港區駛上遠洋滾裝輪。(新華社)
上汽集團ER6電動車。(新華社)

面對現有和潛在的關稅壁壘,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在當地投資實現本地化生產,是否可以成為減少貿易摩擦、增強競爭力的新出路?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中國電動車企向土耳其這樣的新興市場出海,可以視作下一步尋找生存空間的方向。「農村包圍城市」,崔東樹打比方稱。

據美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今年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國電動汽車對外直接投資正從北美轉向歐洲、中東和亞洲。該報告預計,2024年,中國在海外的電動汽車投資仍將保持強勁勢頭,投資會從電池轉向在歐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的電動汽車製造。

「(歐盟成員國)它們迄今為止一直熱衷於接受中國的電動汽車投資。事實上,它們正在相互競爭,為中國企業提供激勵措施。畢竟,中國電池廠為歐洲汽車製造商帶來了急需的技術,創造了就業機會,提高了當地附加值。」報告表示。

全球電動汽車市場正變得更加「分散化」。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將繼續在全球舞台上保持領先地位,但生產業務很可能會擴展到境外,在歐洲和美國建立重要的生產設施和工廠。這一轉變意味着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可能會發展為像福特(Ford)或豐田(Toyota)一樣的跨國企業,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模式。

中歐關係:圖為2024年3月4日,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與歐盟對外行動署官員舉行會談。(中國外交部)
中歐關係:圖為2023年4月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右)、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不在圖中)及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不在圖中)進行中歐峰會時,在布魯塞爾的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ission)大樓內一個熒幕播放會面情形。(Reuters)

加徵大額關稅,從表面上看似乎讓中國電動車「很受傷」。前不久,一項由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IfW)發布的分析報告指出,若歐盟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徵收20%的進口關稅,則歐盟進口的中國產電動汽車數量將減少四分之一,約12.5萬輛,相關貿易損失將高達近40億美元。現在看來,相關損失更會遠遠大於這個金額。但要兩方面看。一方面是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電動車製造生產線會勢必更加高效,這確實很大可能進一步壓縮成本,提高利潤率空間。加徵關稅這件事情可能也攔不住貿易趨勢;而另一方面是上述的中國汽車製造的出海。兩個方面其實真正影響到的都是歐洲本土汽車製造商。正如歐洲製造商所擔心的:並不能阻止中國平價電動汽車繼續在歐洲市場佔據份額。

另外,由於歐洲本土生產的汽車要比中國汽車貴得多,因此,一旦歐盟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歐洲地區電動汽車價格將受到顯著影響,導致本土消費者購車成本大幅上漲,更高的價格可能會阻礙歐盟向電動汽車等綠色能源的轉型。日前,歐洲議會以340票贊成、279票反對、21票棄權的表決結果,決定自2035年起全面禁止在歐洲銷售燃油車。在如此大的壓力下,歐洲都不得不接納中國這個闖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