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五載出訪歐洲 習近平三國行的戰略深意?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昨日(5日)展開對歐洲三國的6天訪問行程,這是他5年來首次出訪歐洲,預計將就俄烏戰事和中歐貿易的緊張關係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交換意見並作深入討論,因而成為此行的焦點所在。

雖然外界預期今次中歐在重大問題上或許難以取得顯著突破,惟從今次出訪的三個歐洲國家,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中,多少可以看出是次國事訪問的一些不凡意義。

從三國來看,他們均對中國而言有着不同的「戰略價值」。舉例,法國一直奉行獨立自主的「戴高樂主義」,不時與英美等盟國發生齟齬,惟與中國保持相對較好的外交聯繫;塞爾維亞則是中國的「鐵桿朋友」,是次訪問的時機值得關注;至於匈牙利,該國作為歐盟中最積極擁抱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也是首個簽署相關合作協議的歐洲國家,且其最大投資來源國就是中國,雙方會否有進一步的經貿合作備受關注。

在是次訪歐前夕,梳理上述三國與中國外交往來的細節,多少有助於理解這些歐洲國家在中國對外關係的影響力和重要性:

法國此前透露,馬克龍和習近平兩人的會談將「非常政治化」,主要圍繞兩國在俄羅斯烏克蘭戰爭上的分歧。圖為去年4月馬克龍到訪北京(Reuters)

法國:與中國算干邑帳

談及在處理對華關係時,法國無疑是西方國家中的一個「異類」。該國是最早和中國開展民用核能合作的西方國家,1994年投產的大亞灣核電站就是法方深度參與,至今核能仍是中法合作的重點。另外,早於2000年初,法國也是積極推動對華解除軍售禁令的國家之一。

在這樣的背景下,習近平上台後與法國的互動頗為頻密。2014年首次訪法,翌年初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2019年再次訪法,計及本次訪問,習近平已四度訪法,頻率遠超其他歐洲國家,總數僅次於俄羅斯的9次及美國的5次。

中法兩國在討論經貿時經常強調「雙方互補性很強」,一方面中國需要法國的紅酒、化妝品、奢侈品和空巴飛機;而法國則需要中國的電子產品、日用消費品、新能源汽車等。去年中法貿易額789億美元(約6,168億港元),法國對華投資216.4億美元(約1,692億港元);對法國而言,中國是其第四大貿易伙伴,僅次於德國、比利時和意大利,卻是歐盟以外的第一大貿易伙伴。

不過,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6日在巴黎會見習近平,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也受邀出席。隨後,中法領導人將前往馬克龍兒時度假勝地比利牛斯山脈。法方此前透露,兩人的會談將「非常政治化」主要圍繞兩國在俄羅斯烏克蘭戰爭上的分歧。另一方面,習近平在法國期間也將簽署新的商業協議,據報包括和法國航空巨頭空中巴士簽署新的中國訂單計畫。

干邑白蘭地將是法國向中國商討的一大議題,圖為2015年法國西南部干邑地區的 Courvoisier干邑酒廠。(Reuters)

雖然歐盟和中國雖互為最大的貿易夥伴,但歐洲的進口遠超過對中國的出口,布魯塞爾經常指責不公平的市場准入。去年,歐盟對中國電動車補貼展開調查,北京方面抨擊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作為回應,北京方面鑑於馬克龍是補貼調查的背後策劃人,因而在今年1月採取措施打擊法國干邑白蘭地,因相關產品佔中國進口酒類總量的 99%。

有愛麗舍宮官員向媒體表示,干邑問題確實是法國當局最關注的焦點,冀相關問題將在會談中得到解決,以確保法國的利益得到維護。

塞爾維亞:中方的「鐵桿朋友」

習近平訪歐的第二站將前往塞爾維亞,所謂「時機就是一切」。他的到來恰逢美軍導彈擊中中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25週年紀念日,這是北約空襲行動的一部分,旨在阻止當時的南斯拉夫對科索沃阿爾巴尼亞人的種族清洗運動。該事件點燃了當代中國人反美的一次高潮,並引發大規模示威遊行,還在此後成為影響深遠的標誌性事件。

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Aleksandar Vucic)與習近平交情甚篤。(Reuters)

塞爾維亞和其他西巴爾幹國家正式成為歐盟成員國候選國,處於地緣政治熱點地區,不同勢力正在爭奪影響力。 據巴爾幹調查報告網稱,儘管歐盟是塞爾維亞最大的經濟夥伴,但從 2009 年到 2021 年,約有 110 億美元(約860億港元)的中國投資流入該國。

近年,中國在當地以及匈牙利的重點合作是匈塞鐵路的升級改造。這條鐵路連接匈牙利和塞爾維亞兩國首都,2013年時任中國總理李克強與匈塞兩國領導人宣佈由中方承建,更稱其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的旗艦項目」。其中,塞爾維亞段的鐵路已經完工,使得該國成為首個擁有高鐵的中東歐國家,兩年來該段鐵路已經運載了683萬人次。

不得不提還有習近平與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Aleksandar Vucic)交情甚篤,去年10月武契奇到中國參加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習近平對他說,「塞爾維亞是中國的鐵桿朋友,兩國關係經受住國際風雲變幻考驗。」而武契奇亦表示希望把與習近平交往的細節記錄下來出一本書,以彰顯兩國友誼。

匈牙利或是中國電動車打入歐洲市場的「橋頭堡」?(Getty)

匈牙利:歐盟中一帶一路的「鐵粉」

習近平的最後一站是匈牙利。如果法國是西方國家在對華關係上的「異類」,匈牙利則可算是27個歐盟成員國中的「異類」,是經常與布魯塞爾發生爭執的歐盟成員國。有別於大多數歐盟國家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心存疑慮,匈牙利不僅是首個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歐洲國家,而且在過去幾年積極擁抱中國投資。

去年,中國已成為匈牙利最大的單一投資國,投資金額為107億歐元(約900億港元)。到今年夏天,布達佩斯和中國城市之間每周將有17班航班。匈牙利有見中國新能源汽車近年的崛起勢頭強勁,產銷量都達到全球第一,故希望乘着這股「東風」,把自己打造成這個行業的新貴。現時,中國電池巨頭寧德時代、電動車巨頭比亞迪,以及不少該行業的配套廠商均在匈牙利動工建廠,冀藉當地發展成進軍歐盟市場的「橋頭堡」。

但這段關係亦備受爭議,匈牙利總理歐爾班(Viktor Orbán)政府在國內和西方世界都面臨着不少批評,有意見認為在他治下的匈牙利成為中國和俄羅斯植入西方體系的「特洛伊木馬」,布達佩斯過去曾阻止歐盟就香港發表聲明,並推遲歐盟對烏克蘭的援助和對俄羅斯的製裁。

習近平此行會與歐爾班一同宣佈何種新的經濟項目,以及會否面臨當地組織的大規模抗議,都成為關注焦點。

縱然是次訪歐之行的成果或許不如外界所想,尤其是不少分析認為巴黎不太可能顯著影響北京在關切問題的取態和方向。但從上述的訪問行程中,或多或少可以看到中方在今次歐洲之旅背後的一些考量和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