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迪歐|數學作為哲學思想的條件 試圖呈現的「存在之為存在」
作者|黎子元
阿蘭.巴迪歐,當今人們對這個名字應該不陌生。他和齊澤克、阿甘本一樣,是當今炙手可熱的哲學家。上世紀法國湧現了眾多著名哲學家,例如沙特、阿圖塞、傅柯、伊波利特(Jean Hyppolite)、拉岡、德勒茲等,其實巴迪歐在年輕時和他們全都有過交往。巴迪歐還是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的學生時,伊波利特就是當時巴黎高師的校長,而且還是巴迪歐入學時的面試官;阿圖塞本人正是巴迪歐的老師;巴迪歐還常常趕去參加拉岡主持的精神分析研討班;年輕時的巴迪歐曾被沙特的行動哲學和他對馬克思思想的詮釋吸引;德勒茲與巴迪歐的關係可說是亦敵亦友。
今天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阿蘭.巴迪歐(Alain Badiou)的84歲生日。1937年,他出生在摩洛哥的拉巴特一個家境較為富足的家庭。他後來有幸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學習。和當時很多年輕人一樣,他成了一名毛主義者。1955年,法國爆發了反對對阿爾及利亞的殖民戰爭,他和很多年輕人走上街頭抗議,亦和其他人一樣捱了警察的警棍毆打。但這並未使他意氣消沉,加上之後在高師受到了沙特的影響,更使他成了一位堅定的左翼分子。巴迪歐不愧為當代的大哲學家,他的思想融匯了20世紀法國哲學眾多重要的思想脈絡,例如拉岡的精神分析理論、結構與後結構主義、存在主義等;同時,他亦突破了這些思想脈絡的局限,重新確認了哲學與數學之間的緊密關係——數學作為哲學思想的條件,提出「數學本體論」這個內涵豐富的哲學體系。經巴迪歐重新詮釋的重要概念,如事件、主體、真理等已經在當代思想界成為令人矚目的界標。
巴迪歐的無睡意哲學——巴迪歐:數學本體論 - EP93
巴迪歐的柏拉圖式操作
在《哲學宣言》裡,巴迪歐宣稱,就像在古希臘時代,是數學促成了哲學的誕生,在當代,倘若哲學試圖擺脫20世紀的困境(思想的語言牢籠),就必須重新與數學「縫合」,重新確認哲學思想的數學條件。而要實現這一哲學的轉向/回歸,就必須經由一種柏拉圖式的操作:哲學必須與詭辯術相區分,這種區分建基於以數學的嚴謹、自足來取代話語的神話特質。在這個意義上,巴迪歐的柏拉圖主義就是一種基於數學科學的當代發展而建立起來的、對於存在的最為嚴格的思考。在《存在與事件》中,巴迪歐提出了一整套數學本體論,即以後康托爾集合論為基礎的對於存在之為存在的科學研究。以集合論為數學條件,巴迪歐的基本哲學命題是:存在的呈現方式只有一種,即「多」(there is only one type of presentation of being: the multiple)。
關於多的柏拉圖主義
巴迪歐聲稱,關於「多」的哲學思考已經包含在柏拉圖哲學當中(見巴門尼德篇的結尾部分提出的關於一與多的難題),然而必須以後康托爾集合論為基礎,柏拉圖哲學才能勝任作為一種關於多的柏拉圖主義(Platonism of the multiple)。巴迪歐把柏拉圖難題中的命題倒置為「if the one is not, (the) nothing is」,並且將柏拉圖關於一與多的對立重新配置為「不一致的多(inconsistent multiplicities or multiple-without-one)」與「一致的多的整體(the whole of the conistent multiple of multiple)」之間的對立。這裡的「不一致的多」就是傳統本體論中那不能被呈現的東西,那被否定了的「無(nothing)」,或者說作為無的多(the multiple-nothing)。這個無的位置,就是巴迪歐數學本體論試圖呈現的「存在之為存在」(being qua being)。
《巴迪歐》紀錄片網上免費公開 法國最著名當代哲學家的生命獨白
巴迪歐哲學發展上的「事件」
巴迪歐的數學本體論提出之後,面對的最為嚴苛的批判,來自另一位同樣嚴格地將數學視為哲學思想條件的法國哲學家——Jean-Toussaint Desanti(1914-2002)。簡而言之,他的批判可以表述如下:是的,巴迪歐的數學本體論確認了存在只有一種呈現方式,即多,但除此之外,他沒有能力給我們更多關於存在的知識。換句話說,巴迪歐的數學本體論過於乾癟,不過是一種極簡的本真的本體論(the minimal intrinsic ontology)。
同時,他質問,如果我們不採用集合論作為數學條件,而採用其他數學理論體系,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建立更多不同的數學本體論呢?Desanti 的批判可以說是巴迪歐哲學發展上的「事件」,直接引發了他的哲學體系的轉向,即《存在與事件》的第二部:《Logics of Worlds》的寫作。儘管稱為第二部,但在這個哲學計劃中,巴迪歐的思想早已發生巨大改變。以範疇理論(category theory)為基礎,巴迪歐試圖調和他早期與晚期的本體論,除了呈現存在,亦試圖描述存在如何呈現(appearing)。
_________________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