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涅:詩人一旦離開土地,他便變得軟弱無力
今天是偉大的德國文學家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出生的日子。1797年的今天海涅出生在德國的杜塞道夫的一個猶太家庭。那時的德國文人輩出,以歌德與席勒為首的狂飆突進運動(Sturm und Drang),掀起了文化奮進的序幕;其後以施萊格爾兄弟(the Schlegel brothers)、蒂克(Ludwig Tieck)為代表的浪漫主義思潮繼起,一浪接一浪。而且,以康德、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貫穿這段時期,一直作為思想養分滋潤著德國文藝界的土壤。事實上,上述那堆令人目眩的群星,海涅全都老老實實研究過他們的思想,並寫下不少研究專著。
跟現今的年輕人一樣,詩人在年輕時也曾經迷茫過。他一直都把握不到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自己可以從事什麼職業,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熱愛文學。他先後被送到大學修讀金融和法律,又到過叔叔的銀行工作,但最後發覺商業並不適合自己。他稍後到了哥廷根和柏林求學,並在柏林聆聽了黑格爾的講課。在1830年代,他到了巴黎,在那裡同樣群星燦爛,他先後見到了柏遼茲(Hector Berlioz)、蕭邦,喬治.桑(George Sand)、大仲馬和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在1840年代,他更結識了馬克思,並畢生保持了友好的關係。
反浪漫主義的浪漫主義者
海涅的老師黑格爾曾經表示,一個人很難跳出他的時代,或者說一個人很難不被打上他那個時代的烙印。對於海涅而言,他生活的年代正值浪漫主義文學的蓬勃時期,他本人也深受浪漫主義的影響。那時的浪漫主義,自命為德意志文化的旗手,以復興文化為己任。他們大力搜集民間的詩歌和童謠、沉迷於捕捉美的理念,他善用諷刺手法,抹去事物所謂神聖和不可侵犯的光環,並暴露其荒謬之處。
記黑格爾誕辰250週年:關於他的時代、生平與哲學概念的9個知識
不過正是透過黑格爾,令海涅很快了解到浪漫主義的侷限:浪漫主義者們在夢幻之中企圖捕捉美的理念與身影,同時感到自己身輕如燕,慢慢向著理念飄去,但就在此時,他的雙腳就離地面漸遠。黑格爾使海涅了解到,藝術不可能不把真實和廣闊的世界包納進自身之內,並對世界進行美化。簡言而之,美的理念不可能懸空在半空中,現實的世界是美的理念之展現場所與載體。就此而言,海涅可以說是超出了浪漫主義者,不過吊詭的是,他並沒有從根本上放棄對世界進行詩化,所以人們稱他為最後一位浪漫主義者,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是劍,我是火焰
海涅在評論另一位浪漫主義作家 E. T. A. 霍夫曼(E. T. A. Hoffmann)時指出︰詩人只有不離開土地時,才有堅實的力量;一旦離開土地,他便變得軟弱無力。在1840年代,海涅帶著他的火與劍進入世界。在這段時期,他創作了很多描繪現實的作品,比如《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Deutschland. Ein Wintermärchen)和《西里西亞紡織工》(Die schlesischen Weber)。與其說人們在詩中感受到美,不如說首先感受到怨憤,其次才是感受到美和詩學。海涅一生致力把激昂的精神跟現實結合,不僅是對現實的政治環境,還是人生感悟,始終保持一種高昂的詩學精神。
僅以海涅的《頌歌》(Hymnus)的數行作結尾,獻給所有在生活永不放棄的人。
我是劍,我是火焰。
黑暗裡我照耀著你們,
戰鬥開始時,
我奮勇當先
走在隊伍的最前列。
我周圍倒著
我的戰友的屍體,
可是我們得到了勝利。
_________________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