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藝術與自由 - EP47
黑格爾最為人詬病的地方,除了他表面上的「泛邏輯主義」之外,就是他「獨斷」的藝術觀。黑格爾所宣稱的「藝術的終結」被大多數人認為是指「藝術不再有存在的意義」的意思。
但我在此嘗試為黑格爾辯護,他並不是在指「藝術不再有存在的意義」,而是說藝術在人類精神發展的歷史中終於達到了它的目的,為人類產生出更高層次的精神形態,即哲學。所以藝術本身不再需要有更多的外在的追求(例如藝術為宗教服務的時期,作為通往上帝的工具),因為哲學作為一種純粹反思及結果,反過來令藝術意識到她已達到自己的目的和真理,擺脫了一切外在的追求。
因此藝術的存在,在當代終於活在自己的真理之中,不再需要設定外在的目的來為之服務。如此,藝術不再需要「新」(當代左派肯定對此非常不滿,關於「左」「右」的問題我們留待其他地方再討論),她是活在自己的韻律之中的舞蹈,自由自在(in-itself)而非為他(for-other)。藝術自古以來的追求終結了,現在,她自由了。
那麼,何謂自在的藝術呢?它不可能是單純的感性存在,亦不是一堆單純的感官資料的集合,而是理念的具體表現。我們可以從兩方面看,一方面,我們不能以習慣的「形式-內容」對立來理解藝術作品。例如,如果我們把一部文學作品的「內容」和「資訊」抽象出來說「國王被殺篡位,王子要復仇」,這部作品是《哈姆雷特》,但這對我們理解它作為藝術是毫無意義的。
藝術是要把理念以感性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即是形式(感性載體)和內容(意義和理念)的有機結合。這個感性和概念的結合,同時是感性把自已的潛力發揮到極致。雖從感性出發,卻呈現出比單純的感性更多的意義和生命力,作為一件藝術作品,就表示此物拒絕成為單純的死物,而這份生命力就是由感性和內容結合中呈現出來。
黑格爾把這種形式和內容、感性和意義的結合視為一個發展和抽象的歷程。人類並非一開始就能以非感性的方式把握超越於感性經驗的概念和理念,只有人類精神發展到能以更抽象的方式思考,以上情況才得以可能。所以對黑格爾而言,藝術發展的歷史,就對應於人類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人類越能以非感性的方式思考,其所對應的藝術就越能擺脫自然世界和感性的限制。因此,藝術發展的歷程,就是理念逐步擺脫感性限制,亦即人類精神逐步擺脫自然世界,進入自由的精神王國所走過的道路。
因此,黑格爾認為最原始和「初級」的藝術是建築和雕像,因為它們是最被感性官能、時空和自然材質所限制的藝術。但即使是這些藝術形式,它們已經不是作為單純的死物來存在,在它們身上已經有著意義,不能被化約為單純的物質集合。之後就是畫作:自然世界對畫的限制更少,因此,人類的想像力在畫中就能更自由地表現出各種理念。
理念要進一步擺脫感性的限制,就要更抽離於時空形式的限制,而音樂就是更抽象的藝術形式。音樂不再需要空間(此空間是指康德意義下的外感形式),它的感性限制更少,和自然的距離更遠。
但是,是否存在一種藝術是可以完全擺脫自然世界,單純作為人類精神表現的藝術呢?黑格爾認為有,就是詩。詩甚至不需要和音樂一樣以時間為其存在的條件。雖然讀詩需要時間,但詩本身並不存在於時空之中,它最為抽象、最不自然,但也是最接近純粹思維的藝術形式,也是人類高度抽象思維能力的標誌。概念在詩之中得到了最接近概念本身的非感性形式,也因此得以成為人類想像力最自由的、最能表現人文精神的藝術。
哲學本身,作為最抽象的純粹概念的自我把握,是這條從自然到精神的道路終點,但同時也是起點,因為這條道路的歷程和目的只有在終點處才得以揭示。在路上的人並不知道自己走向何方,也不知道自己走的路的意義何在,這個意義只是莫名地被許諾,被冠上了「通向絕對」、「上帝」、「和諧」、「美」等等名相。
自由就是藝術的目的和意義,也是一切人類心智活動的終極目標。哲學保證這條道路是有意義的,它在概念的層面上把握自由。也可以說,在人認識到這個目的前,人只是自在地(潛在地)自由,而非自在自為地自由(自由地使自己成為自由的人),藝術也是如此,只有人類精神已經達到了這條道路的終點,了解到自由是自己的本性,自由才作為終極意義存在。只有已經達到自由的人,即精神(主體)了解到自己的本性就是自由時,才能確知自由的價值,去自由地追求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在這裡我迫不得以地運用了黑格爾的術語「自在」與「自為」。這對概念在黑格爾哲學中非常重要,老是常出現,而且意義相當豐富,它們應當有一個更詳細的獨立討論。)
藝術的創作和作品,就是自由的精神通往自由的一個表現,是人類精神自由的自我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