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亞儒風沐香江:中國哲學的多元文化願景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是次活動更邀請到了揚名中外的沈清松教授作為主講嘉賓,探討有關儒學思想在現代社會的意義與傳承。

儒家思想乃是華人大眾的核心價值觀,更在歷史上一直影響東方國家的文化與社會,而香港中文大學的新亞書院一直被譽為當今的儒學重鎮,而其一年一度的「新亞儒學講座系列」在11月11日正式拉開序幕,是次活動更邀請到了揚名中外的沈清松教授作為主講嘉賓,探討有關儒學思想在現代社會的意義與傳承。

 

沈清松教授現任多倫多大學哲學系暨東亞學系的中國思想與文化講座教授,其專長領域正是中國哲學、現代性與哲學以及比較哲學等課題,所以在這次一連三場的講座中,沈教授分別以儒家哲學的「個人」、「社會」以及「民族」三個思想為題,呈現給香港聽眾多元化的儒學精神。

是次儒學講座由新亞書院院長黃乃正教授(圖左),哲學系劉國英教授(圖右)以及來賓沈清松教授(圖中)共同主持開幕儀式(陳焯煇攝)

 

為己之學與為人之學  儒家的互為主體性

 

第一場有關「個人」的儒學講座沈教授從「學而成人,學以成德」的傳統儒學思想出發,首先指出「主體性」以及「多元他者」這兩個概念在現代社會的意義。因為在後現代文化中,傳統的主體性哲學已經從「一」走向了某程度的「多」,但就「多」而言,後現代之「他者」,仍然假設了自我與他者之間的二元對立,故此沈教授指出要以「多元他者」替代。

 

在多元他者這個意義上,沈教授認為,我們在學以成人的過程中,所接受來自多元他者甚多,無論是自我生命來源、語言的學習,以及人的慾望。故由此結論,構成倫理的生活總是與多元他者共度的「共同善的生活」,因為人必須重視多元他者的存在,而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學就是存在「多元他者」哲學的最好例證。

 

在此,沈清松教授援引了方東美、牟宗三等多位新儒學大師並指出中國哲學就是一個「如何看待自我」的思想系統,而也因為自我與多元他者的相互關係,能夠在社會關係中形成自我,並以自己獨特的人格貢獻社會。這即是儒家精神中的「學以成德」,繼而從德性「學以成人」。所以沈教授以為,人的重要成就之一便是德行,而「仁」也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本體論基礎。

 

關於儒家的倫理思想核心:「仁」和「恕」這兩點,沈教授借鑒孟子「恕者善推,推己及人」的古訓,認為這兩點是「外推」之義,即是推動仁心向外。透過仁和恕,人可以慷慨地走出自己並推一己之存在於越來越大的圈子,可以說是一個由自我到多元他者的過程——即是從自己,到家庭、社區、國家並且完善自己的生命。這點在今天全球化的社會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第一講的總結部分,沈教授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儒家哲學的宏偉願景,是需要眾多的他者參與,才能成功,儒家即以此建立了一套互為主體性的「多元他者」思想。

沈教授認為儒家哲學的宏偉願景,是需要眾多的他者參與,才能成功(陳焯煇攝)

 

回應科技儒學倫理重構

 

在隨後進行的第二場「社會」角度講座,沈教授以儒家倫理思想著重探討了現代社會中高科技發展的仁愛與正義問題。在全球化過程的高科技發展中,倫理道德的基礎何在,人性又有何遠景?沈教授以為,全球化的科技發展強化了人與人,人與其他存在物的相關性,使得倫理關係更為複雜而嚴格;科技發展亦提高了人的自由,增加了人自主、自律的可能性,也因此更提高了人的道德責任。所以在講座中沈教授對「人的位格」深入分析,並以「全球化的科技發展實質上也創造了嶄新的道德價值」這一新穎看法為總結,結束了第一天的新亞儒學講座。

從靈根自植到相互豐富

 

最後一場「民族」層面的講座則從中文大學移師至中央圖書館進行,在此沈清松教授也談到了更多中國文化傳統、民族以及國家的根源性問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中國哲學在海外逐漸達成學術生根,學界成立中國哲學學、學會與刊物,進入學術競爭體制。而現在中國文化也面對全球化與後現代的衝擊,以及處處有多元文化與多元離散團體共存的跨文化互動情境,所以沈教授以唐君毅先生在《論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一書提出的「靈根自植」為題旨,帶出對個人、社會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生命反思。他指出,唐君毅先生的「靈根自植」不僅為海外華人點燃指引生命明燈,在現代社會也具有特殊的民族凝聚意義。所以沈教授更在講座中嘗試以「多元他者」與唐先生的「靈根自植」進行跨時代、跨文明的交談,從而提出「相互豐富」的構想。從中華民族,沈教授在最後也談到了中國哲學未來的發展動向,他認為前景十分有賴中國人在理論與實踐上的共同努力,方可使「國學」達致更高普世化的水平。

在沈教授看來,什麼學科都可以變成哲學,因為任何專科盡頭都是問一個終極問題: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就是哲學的體現(陳焯煇攝)

 

學術終須回歸  哲學教育何去何從

 

新亞儒學講座從「個人」開始,到「民族」作結,在短短兩天的時間內,沈清松教授分別以三場講座總結了傳統儒家思想對現代社會的回應,並極具創發地以「多元他者」來融合日新月異的文化以及傳統思維。在關於哲學發展的問答中,沈教授也指出,現代哲學教育的環境其實頗為有趣,因為哲學所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什麼學科都可以變成哲學,物理學、天文學、人類學在盡頭都是問一個終極問題: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個問題不正是哲學家要回答的嗎?」正如他所言,在現代學術分科越來越精細的情況下,看似哲學已經逐漸離開了其他相關學科的領域,但實際上這也使得其他學科在面對終極問題和價值判斷時,要回過頭來重新向哲學「請教」,沈教授認為這是一個必然、但也良性的發展循環,以「哲學」為伊始的各大學科各自發展到最巔峰的時候,也是重新回到了哲學思考之中。不過,雖然還有新亞書院這些長期堅持哲學或人文教育的傳統學府,但他們始終是少數,在面對人文學科危機的今天,我們依然不得不慎重考慮未來哲學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