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史陀:結構人類學祖師 人類神話背後是符號之間的結構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批判存在主義

1908年的今天,結構主義人類學家克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誕生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李維史陀畢業於巴黎索邦大學,本來主修哲學與法律,後來轉修人類學,並畢生投身於此。李維史陀著作等身,代表作品有《憂鬱的熱帶》、《野性的思維》與《神話學》系列,他的學術成就不限於在法國學界,對英國、美國甚至日本的哲學、文學、社會科學、比較宗教學等人文學科都有深遠的影響。

克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Getty Images)

時值法國正掀起存在主義的風潮,跟李維史陀活躍的時代重叠。沙特主張人有絕對、無條件的自由,並受此詛咒。人能選擇並且必需要選擇,同時人要為自己的選擇負上一切責任。沙特同時也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個人受到強加於他們身上的強大意識形態所約束。李維史陀雖不算是馬克思主義者,但有類近的傾向,認為人根本沒有絕對的自由,人的意義與行為都受著一套結構宰制與決定著,不然就根本不可能有主體的確立。這場論辯亦啟發後來法國的思想界,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其中之一。

在巴西亞馬遜地區的李維史陀,1936年(資料圖片)

以結構方法治人類學

俄國語言學家雅克布森(R. Jacobson)將索緒爾的結構語言學引入法國(同時亦影響到法國精神分析師拉岡(Jacques Lacan)),李維史陀因而以此為方法論而治人類學。理論之外,李維史陀亦是一位身體力行的人類學家,《憂鬱的熱帶》就是他26歲時到巴西作田野考察的記錄。

雅各布森:語言的詩學功能 索緒爾以外的音系學

索緒爾提出要研究語言的根本結構,不應該如傳統語言學那樣以歷時性的方法研究世界上存在著的千百種語言的,而是要以共時性的方法,分析共通於所有語言背後的結構,於他身上是語詞的任意性原則與差異性原則,及符號(sign)可以區分為能指/意符(signifier)與所指/意指(signified);後來的雅克布森則加入了所有語言都以隱喻與轉喻的方式運作。

李維史陀《憂鬱的熱帶》(Tristes Tropiques)近年的中文修訂本(聯經)

李維史陀吸納了這套結構的方法來治人類學。他相似地指出要研究人類學,首先不是要以歷時性的方法研究不同部族的神話與宗教儀式等材料,而是要將之視之為語言元素,例如音素(phoneme)與語意邏輯(例如繫詞肯定與否定),之間的運作關係。要注意的不是神話與宗教之中如人格神與創世紀等的特定內容與描述,而是這些內容之間的連結,將之化為各種語意關係,例如肯定的「+」或否定的「-」等。

李維史陀常用這種以「+」與「-」標記的圖表,以表示神話或飲食等文化體系內的元素之間的結構關係

李維史陀與拉岡

2009年李維史陀以高齡逝世,享年101歲。2003年馬可.薩非洛普洛斯(Markos Zafiropoulos)著《拉岡與李維史陀:1951-1957 回歸佛洛伊德》一書,從拉岡1951至57年間的《研討班》,梳理出李維史陀理論對拉岡的影響。老邁的李維史陀本人讀到此書,方明暸自己對於這位於人文學界光芒四射卻早逝的老朋友,曾經吸取過多少自己的思想。這書也讓我們了解,李維史陀除了自身是偉大的人類學家,他對於拉岡派精神分析這重要思潮的塑造,亦功不可沒。

馬可.薩非洛普洛斯(Markos Zafiropoulos)《拉岡與李維史陀:1951-1957回歸佛洛伊德》(Lacan and Levi-Strauss or the Return to Freud (1951-1957))(Routledge)

延伸閱讀——李維史陀︰結構主義人類學 - EP88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