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爾幹:自殺論 - EP48

撰文:張恩源
出版:更新:

埃米爾.涂爾幹(Émile Durkheim),現代社會學的奠基者,功能主義、實證主義、定量方法的拓荒者,「年鑒學派」的祖師爺。以研究內容而論,涂爾幹的學術著作涉及分工、自殺、教育、法律、道德、職業團體等眾多領域。而從核心關懷來說,他終生關注的問題都離不開「社會團結」(social solidarity) 或「社會整合」(social intergratation)這條主線。在一個充滿動盪且發生劇變的時代,涂爾幹不斷思考社會的秩序與失序,並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機械團結與有機團結

 

「機械團結」(mechanical solidarity)和「有機團結」(organic solidarity)是涂爾幹在其博士論文(1893年以《社會分工論》為書名出版)中提出的一對經典概念。這對概念區分了社會的不同聯結形式。在機械團結的社會中,成員之間有著強烈的共同情感與集體意識(collective consciousness),個體獨特性非常微弱;在有機團結的社會中,成員靠功能上的相互區別而相互依賴,彼此不同又彼此需要。在涂爾幹的眼中,顯然「機械團結」代表了一種更加「現代」的社會形態,伴隨著社會分工的產生而凸顯。儘管存在明顯不同,但機械團結社會與有機團結社會各有其秩序。而假如社會在急劇轉變過程中,舊秩序瓦解的同時沒能產生新的聯結紐帶,就會產生涂爾幹所說的「失範」(anomie)狀況。

 

社會學研究方法

 

在涂爾幹開啟學術生涯之時,社會學還相當邊緣,學院中人基本上不會承認這是一門學科(discipline),遑論科學(science)。但涂爾幹卻喜歡「劍走偏鋒」,不僅在博士論文中大量引用「不入流」的孔德(Auguste Comte)著作,更在走上學術道路後積極為社會學這門新興學科張目。他對於社會學學科合法性與研究方法的系統思考,在《社會學方法的準則》(The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這本小冊子中得到集中闡述。涂爾幹認為,社會學的研究物件是「社會事實」(social facts),即那些能從外部給予社會成員普遍約束的事實。這類事實與個體層面的事實有本質的不同,並且不能被還原為一種個體層面的解釋,社會事實只能用社會事實來解釋。涂爾幹強調,為了把握社會事實,研究者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包括因果分析、功能分析等等。在這裡,涂爾幹表達了一種將社會事實當作「物」來進行客觀研究的努力。

 

自殺論

 

一方面出於對社會秩序與失序的一貫興趣,另一方面出於對社會學方法獨特性的考驗,涂爾幹選擇了對自殺進行深入研究。在涂爾幹的《自殺論》(Suicide)出版之前,人們往往習慣於用心理或生理因素解釋自殺這種看似高度個人化的行為。而涂爾幹則更加關注社會層面的自殺率,他要尋找的是自殺率與社會因素之間的因果聯繫。在大量運用統計資料,比較不同宗教、職業、地區、時期人群自殺率的基礎上,他重點區分了三種自殺類型。
 

第一種是社會整合程度過低時大量產生的所謂「利己型自殺」(egoistic suicide),這種社會情境下的個體獨立性鮮明而突出,但群體生活則被置於無關緊要的位置。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種社會整合程度過高誘導的「利他型自殺」(altruistic suicide),這種情況下的自我又成了集體的附庸,必要時會獻出自己的生命。第三種自殺類型則大量產生於社會發生劇變(不管是變得更「差」還是變得更「好」)之時,社會規範與個體欲望無法實現有效協調,涂爾幹稱之為「失範型自殺」(anomic suic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