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逝世一百週年:學術終究必須作為一種志業
1920年6月14日,德國的偉大思想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因肺炎逝世,年僅56歲。
韋伯是社會學方法學的奠基者之一,亦被認為是西方思想史之中最博學的學者之一。他縱橫經濟學、宗教學、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研究領域遍及公司法法學、農業問題、股票市場等專門議題,亦覆蓋資本主義、基督教、社會學方法、理性主義等廣大領域。可惜韋伯是不幸的憂鬱症患者,長久飽受煎熬,更因此失去教席,故他人生中大部分時間都是一位私學者,直至逝世前兩年。縱使如此,這卻不損韋伯於人文學科中的思想地位與成就。
韋伯最為人所知的作品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提問「為甚麼資本主義只在近代的西歐產生?」。他的解答是基督新教與資本主義精神之間的契合:加爾文教派(Calvinism)教徒以一種追求世俗榮耀同時禁欲、節儉的吊詭形式,在世俗的商業中得到巨大的成功,累積海量的財富,而資本主義以理性追求最大利潤的精神契合,並推動了其發展。韋伯所用的這種「文化觀念影響經濟行為」的研究進路,被學術界稱為「韋伯論題」 (the Weber thesis)。
韋伯另一流傳甚廣的作品,是他晚年於大學的演講〈學術作為一種志業〉(另有〈政治作為一種志業〉),而是他生前對學生的最後演講。從思想路向來看,韋伯批評當時的德國大學學制及文官制度,著重抽象與純粹學科,而輕視經驗學科。從學術社群的制度與風氣來看,獲得教席、進入學院成為年輕學子朝思夢想得到的職業,但與其說這關乎他們的學術能力,更重要的是機遇,決定權在教授與教育官員的手中,如此讓資質平庸之士反而能夠進入大學。韋伯認為學術應該是一種「精神上的志業」,要內心有著熱情的想望,驥求對人類的知識作出原創性的長遠貢獻。
縱是一百年前的批評,但韋伯所論的情況,與今天全球大學的問題仍然相似,甚至相較他的時地更嚴重:全球學院英文化,文科受到貶抑與輕視而側重商科與理科,研究生的向上流動性遲滯與就業困難等等問題。在社會學以外,韋伯對於我們最重大的意義,就在於重新思考何謂學問與學術。
繼續閱讀【無睡意哲學】韋伯的主要思想與影響:
參考資料:
Fritz Ringer 著,簡惠美譯,《韋伯學思路:學術作為一種志業》,群學出版,2013年。
_________________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