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整體先於部分 - EP13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邏輯和本體論可以視作亞里士多德在形上學方面的核心理論,但由於他對經驗世界和自然世界非常重視,因此,在倫理學方面亞氏也並沒有如柏拉圖那樣以靈魂不朽的超越性論述來解釋道德價值。他的進路是由下至上的,是從實用性的技術,推論到道德方面的「善」與「幸福」。

 

亞里士多德的學說大部分內容都出自後人為編纂的《尼各馬可倫理學》(The Nicomachean Ethics),他認為一切技藝都以某種「優良」(Good)為目的,世上存在多種多樣技藝,相應地也存在多個優良的目的。我們對於事物與工具的判準在於其在達到其目的之上是優良還是差劣,例如一匹好馬是指一匹馴服、跑得快、征戰沙場而不亂的馬。而對於我們生活處境來說,Good既是優良的性能,也同時亦是對於我們的生命是善的性質,例如戰馬為一國之民帶來的勝利指向的是對於人民的善。在各種目的中必定存在一個最後的目的是完滿而自足的,因為它本身就是「善」(Good)或「至善」(the highest Good)。

 

(前文提要:亞里士多德:邏輯作為方法

 

善的初始

 

亞里士多德雖然解釋了技藝要最終要以優良為目的,但我們又該怎麼理解「至善」呢﹖亞里士多德用「幸福」(eudaimonia)來詮釋善的含義,所以對他來說至福就是至善。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是由德性和外在善組成,德性即是內在的善,是指在理性指導下,行為合乎中庸之道;外在善則指錢財、外貌以及友誼等等人生際遇。

 

但何以幸福就是合乎德性﹖這裡就涉及亞里士多德對人的定義。他認為人是理性的動物,理性將人與其他事物區分開來。他又提倡功能論,認為能夠把自己的潛在功能發揮出來就是「善」。而人是理性動物,人能夠並應該發揮自己的理性功能就是善。德性就是在理性指導下的向善行為。而理性是一種有慎密思考的選擇能力,所以在理性的指導下,任何行為都符合德性就是至德,而這就是獲得至福的基本門檻。

 

德福一致和中庸之道

 

事實上,有德之人不一定能夠獲得幸福,但無德之人則一定不能獲得幸福。在這點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的獲得除了個人具有德性之外,還需要有外在善的配合,例如錢財、樣貌以及友誼等等。若把一個長相醜陋、孤寡、出身卑賤的人稱作幸福是不適合的。所以如果至善的標誌是至福,而至福要透過至德和外在善的配合才能獲得。亞里士多德認為德性就是中庸之道(doctrine of the mean),至德就是終生努力踐行中庸之道。

 

他認為人的靈魂由理性和非理性兩部份構成。理性部份的功能是選擇,即如何在各行動方案中選取最切合中庸之道的行為,而非理性部分指本能和欲望,其功能是行動。合乎德性是在理性的指導和規範下,行為的表現符合中庸之道,避免過度和不及。例如勇敢是一種德性,但過之則為魯莽,而不及則為怯懦。不過他認為有些行為根本就是惡,例如謀殺、強姦及偷竊等等,不存在過度和不及的問題。

 

由於德性的生活涉及理性的選擇和行為的實踐,所以我們可以把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看作一門實踐理性的學問。他清晰地在行為和道德之間劃了一條中軸線:人應該努力達到至善,而至善的標誌是至福,唯有至德配合適當的外在善才能達到至福。

 

城邦和公民政治

 

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關心個人的善如何實現,但個人的善不是終極的目的,它要服從更高的目的,這個更高的目的就是城邦的善。在這點亞里士多德繼承了柏拉圖「理想國」的思想,明確地把城邦的位置於個人之上,認為整體先於部分,個人不能脫離城邦。如果一個人能夠脫離所屬城邦而獨自生活,他要麼是神,要麼就是獸。由於城邦是一個政治共同體,所以人天生是政治的動物。

 

公民是構成城邦的主要群體,公民是有資格參與城邦議事和審判事務的人群。城邦是共同體,所以公民必須各司其職,為城邦的共同利益著想。在城邦中生活的人應該恪守自己的職責。每位公民因具有不同的品賦而在城邦中負起不同的職務。而亞里士多德認為「善」就是一樣東西能夠發揮自己天生的潛能,所以他認為有些人天生就具備統治技能,注定要統治別人,這些人身居統治階級就是善。而有些人則注定被統治。所以公民要學會統治和被統治,城邦才能穩定。

 

政治體制三分

 

亞里士多德認為在城邦中,注定會出現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他的觀點和柏拉圖不同,並列舉出三種主要政體︰君主制、貴族制和共和制。君主制是一人執政;貴族制是多於一人;但仍屬於少數人執政。而多數人執政就是共和制。上述三種政體的執政者人數雖有不同,但總的來說它們會考慮到共同體的利益,所以上述三種政體均是正確的政體。而三種政體一旦出現蛻變,就會威脅城邦生活的穩定。例如君主制會蛻變為僭主制,貴族制會蛻變為寡頭制,而共和制則會蛻變為平民制。僭主制只為單一統治者謀利益;寡頭制只為富人謀利益;平民制只為窮人謀利益。亞里士多德認為上述三種政體無一會為整個共同體謀利益。這三種政體都是不能接受的。

 

在三種正確政體當中,亞里士多德偏愛貴族制。在他看來,一個政府執政時要考慮三項因素,分別是財富、德性和平民。而君主制易陷溺於鍾愛財富,而共和制易偏於重視平民利益。只有貴族制才能兼顧三者而不偏不倚。最優良的政治共同體應由中產階段代表的貴族階級執政,中產階段應該強大到可以壓倒其餘兩個階級,如果未到達到的話,只少應該壓倒其中一個階級。就像他的倫理道德觀一樣,只有合乎中庸的政體是最好的政體。

 

哲學的源頭從前蘇格拉底時期(Pre-Socrates)的各家爭鳴開始,到了亞里士多德就把古希臘哲學推至巔峰。亞里士多德的影響既標誌著一個哲學和科學互相影響的開端,也象徵希臘哲學的完結。很多哲學史家說,亞里士多德不僅繼承了老師柏拉圖的思想傳統,也直接從他的祖師爺蘇格拉底那裡吸取了智者的精神,他把對現實細緻的觀察以及理型觀念相結合,革新了形而上學、邏輯學以及倫理學,不僅在哲學史上流芳百世,更影響了日後的現代科學分類,或許哲學家已經不足已形容這位賢哲的全才了。

 

(下回:新柏拉圖主義:太一與靈魂